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龍江時間  >  看龍江

壯懷與氣概:血戰到底忽如歸——東北抗聯精神的底蘊與強音

時間:2025-09-17 17:15:00  來源:《黨的生活》  作者:

  『他們很多在戰斗中犧牲了。對這些為祖國而流血的先哲烈士們,我們當怎樣去紀念他們。他們都是我們勇敢的同胞,他們以他們的鮮紅而赤熱的血,栽起來我們祖國復興的花。他們用他們的血肉之軀,鋪平了我們光復的大道。』抗日戰爭勝利後,東北抗聯著名將領馮仲雲一直深深地懷念著那些曾經和他並肩戰斗最終為國捐軀的戰友們,於是他在《東北抗日聯軍十四年苦斗簡史》一書中發出了這樣的真情道白。

  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是東北抗聯精神基本內涵表述語的昇華句,是東北抗聯精神的底蘊和強音,也是對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的『以錚錚鐵骨戰強敵、以血肉之軀築長城』的生動詮釋和具象呈現。英雄氣概,是為了維護國家和民族尊嚴而永不屈服的精神品質和高尚追求;血戰到底,則是英雄氣概的集中體現和境界昇華。血戰到底,不是一時的衝動,不是瞬間的勇猛,不是短暫的悲壯,而是堅定信仰的驅使、愛國情懷的釋放、同仇敵愾的彰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為了國家生存、民族復興、人類正義,東北抗聯將士捨命疆場,與武裝到牙齒的日本侵略者進行一次又一次驚心動魄的生死較量,憑借英勇善戰的斗爭精神、浴血奮戰的革命意志、殊死決戰的英雄壯舉、攜手作戰的博大胸襟,以『鐵骨』和『肉軀』戰強敵、築長城,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中國抗日戰爭史上感天動地、氣貫長虹的英雄史詩。

  東北烈士紀念館推出『抗戰14年的黑龍江—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展覽』,再現黑龍江鐵血抗戰14年歷程 張佳蕊/攝

  發揚英勇善戰、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積極開展游擊戰爭,以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在艱難處境中打擊敵人

  東北抗聯在敵後淪陷區,面對凶惡殘暴的敵人、極端惡劣的環境、難以想象的困難,以不屈不撓的鋼鐵意志,同日偽軍進行英勇頑強作戰。在政治上,東北抗聯注重加強黨的領導和思想教育,純潔隊伍,以提高在艱苦條件下堅持不屈不撓斗爭的能力;在經濟上,東北抗聯采取在深山密林中建立後方基地和開辦兵工廠、被服廠等措施,用來儲備物資和抵御日偽軍;在戰術上,東北抗聯講求『快』和『奇』,以智取勝、聲東擊西、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在艱難處境中仍取得重大戰果。

  『運籌帷幄戰沙場,智勇雙全敵膽寒。』回顧歷史,東北抗聯在其發展的各個階段始終堅持與日本侵略者進行英勇斗爭——反日游擊隊依托抗日游擊區,雖勢單力薄卻敢於同日偽軍作戰,取得一個又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制強的勝利;東北人民革命軍聯合各反日武裝,積極主動對敵作戰,沈重打擊和削弱日寇在東北的殖民統治;東北抗聯各軍聯合作戰,掀起抗日游擊戰的新高潮,有力地配合了全國抗戰;東北抗聯各路軍實行遠征和轉戰,堅持抗日游擊戰爭,打破了日偽軍對重點地區的『大討伐』計劃。特別是在抗擊日本侵略的斗爭中,東北抗聯將士開展山地游擊戰爭,制定和形成了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李兆麟等均總結了各自的抗日游擊戰術,並在實戰中得到了充分運用。比如,楊靖宇的游擊戰術中,有『三大絕招』『四不打』:『三大絕招』,即半路伏擊、遠途奔襲、化裝襲擊;『四不打』,即不能予敵以痛擊的仗不打,於群眾利益有危害的仗不打,不能佔據有利地勢的仗不打,無戰利品可繳的仗不打。趙尚志的『十種游擊戰術』則為:運動戰與陣地戰;外線戰與內線戰;進攻戰與防守戰;殲滅戰與消耗戰;化整為零與化零為整;避實就虛,敵進我退,敵退我進;迂回奇襲;小包圍與大包圍;誘敵、毀敵、間敵、疲敵、惑敵;敵在明處我在暗處,行蹤飄忽,出沒無常。

  趙尚志領導的『冰趟子』大捷,便是成功運用游擊戰術、以少勝多的經典戰斗。這場戰斗不僅是軍事上的奇跡,更是智慧與勇氣的完美結合。1937年3月初,在前有各縣『討伐隊』阻截、後有日偽軍追擊的情況下,趙尚志率部隊到達黑龍江海倫與通北(今屬北安市)交界的山裡,在一處山路狹窄、兩側山坡樹林茂密的地方設伏,經兩個小時激戰,消滅尾隨的敵人30餘人。取得勝利後,趙尚志判斷敵人一定會調來大批軍隊再次反撲,於是迅速率領部隊前進。不久,部隊來到一個叫『冰趟子』的地方,這裡是通北縣城從西向東進入山溝裡的必經之路,常年流淌的山泉從山上流下來,形成一大片高低不平的冰川,冰面上不僅光滑,還有積雪。趙尚志仔細觀察『冰趟子』周圍地形後,決定在這裡打一場伏擊戰,消滅窮追不捨的敵人。部隊按照趙尚志的命令,在有利地形上築好陣地,設好伏擊圈。3月7日,日偽軍700餘人進入『冰趟子』,戰斗隨即打響。敵人人數佔優,武器先進,但由於在冰面上,行走不穩,成了東北抗聯戰士的『活靶子』。東北抗聯戰士們居高臨下,所有武器一齊開火,打得敵人在冰面上亂滾亂爬,死傷慘重。這次戰斗,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趙尚志領導部隊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地物,采取巧妙的伏擊戰術,斃傷日偽軍300餘人,成為東北抗聯部隊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斗。

  這些戰略戰術體現了實事求是、開拓創新、不拘一格、靈活機動的特點,粉碎了日本侵略者妄圖以東北為基地『以戰養戰』的陰謀,有力地打擊了日偽殖民統治。七七事變後,東北抗聯作為東北抗戰的中堅力量,將東北抗日游擊戰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堅定浴血奮戰、頑強苦斗的革命意志,戰勝無數困難和挫折,以挑戰人類生存極限的膽識迎接民族獨立與解放

  『君不見拂雲百丈青松柯,縱使秋風無奈何。』唐代著名詩人岑參寫下的名句,在東北抗聯將士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驗證和詮釋。人類戰爭的歷史表明,兩軍對壘不僅是武器裝備等物資因素的抗衡,同時也是意志、精神與信念的較量。堅定的革命意志是中華兒女抵御各種艱難險阻的精神武器和根本保證。東北抗聯雖然經歷了無數困難和挫折,但始終沒有被敵人打敗,並取得了重大勝利,靠的就是頑強苦斗的革命意志和如鋼似鐵的斗爭精神。

  『住了將近半個月,每天都被這類英雄故事激勵著、感染著。』『在那些日子裡,我處於極度感奮之中,常常邊談邊寫,邊寫邊哭。』抗戰勝利後,特地從延安來東北采訪東北抗聯英雄事跡的新華社記者穆青,禁不住發出這樣的感慨。在長達14年的浴血奮戰中,東北抗聯將士為中華民族寫下了一部驚天動地的英雄史詩。東北地處高緯度地帶,冬季漫長而寒冷,自然環境極其殘酷。『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正是東北抗聯艱苦生活的真實寫照。東北抗聯第七軍老戰士單立志回憶說:『在1939年那一年,我一個冬天都沒有棉衣穿。晚上睡覺時,在大雪堆裡挖個坑,架上松木燒,每天就靠烤火活著。向火的一面烤熱了,背火的一面早凍透了,就來回翻著面地烤。在長期嚴寒摧殘下,一大部分年紀稍大的戰友都被凍死餓死了。人是先從腳往上凍,最後腦袋都凍壞了,走著走著抱著樹就癡呆了,還有知覺的人讓我們給他一槍,可是誰能忍心給他一槍呢,只能活生生地看他凍死。』日本侵略者在東北抗日游擊區殘酷推行『集團部落』制度,采取『歸屯並戶』『保甲連坐』『三光』等滅絕人性的殘暴政策,制造『無人區』,使東北抗聯陷入外無援兵、內缺糧草、長期孤軍奮戰的極端困境。特別是自1938年後,東北抗聯的缺糧問題一天比一天嚴重,凡有敵軍駐防的村屯,群眾手中只有三天的口糧。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東北抗聯將士幾乎完全斷絕了給養,只能靠樹皮、草根、野果充飢,吃飯就得用戰士們的鮮血來換,稱得上『一粒糧食一滴血』。冬季忍受著零下40多攝氏度的嚴寒,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凍餓而犧牲的戰士甚至比作戰犧牲的還要多。穆青回憶,周保中曾經給他講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有一次在戰斗轉移中,東北抗聯第二路軍的十幾個重傷員實在無法行動,他們怕連累整個部隊,便主動要求留下。周保中找了一個隱蔽的山洞,留下一些糧食和一名炊事員、一名衛生員看護他們,讓他們安心養傷,等部隊回來時再接他們。誰知後來因為情況惡化,部隊未能按時去接,日後找到這個山洞時,只見留下的傷員一個個都餓死了。去的人當場點了點數,一個也沒少。後來,他們將這些烈士就地掩埋了。周保中深情地對穆青說:『我們的戰士確實是了不起的英雄,他們寧願餓死,也不向敵人屈膝投降。我曾發過誓,等打敗日本鬼子,一定要為他們在那裡立個碑作為紀念。』由此不難看出,堅定的革命意志,是東北抗聯抵御各種艱難險阻的精神武器和根本保證。

  曾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第32軍南滿游擊總隊第一大隊大隊長的張瑞麟,是一位具有頑強苦斗精神、鋼鐵意志和傳奇色彩的抗日英雄。1933年8月,在楊靖宇指揮的伏擊日偽運輸車隊的啞巴梁子戰斗中,張瑞麟右下頦和左肩負傷。由於游擊隊當時藥品和醫療器材極為缺乏,在沒有麻藥的情況下,醫生為張瑞麟做了手術。手術後,由於頦骨錯位未能及時發現,致使張瑞麟的上牙不對下齒,吃飯和說話都很困難。1936年2月,在中共滿洲省委撤銷的情況下,組織上安排他擔任中共哈爾濱特委組織部部長兼中共哈爾濱市委書記。一個臉上帶有特殊標志的人做黨的重要地下領導工作,要冒多大的風險是不言自明的。1937年『四一五』事件中,具有超常智慧和高度警惕性的張瑞麟逃過了一劫。失去與上級組織的聯系後,他一個人在哈爾濱克服重重險阻,以堅強意志和智慧堅持地下斗爭三年之久,還獨立自主地發展黨組織,領導哈爾濱的地下抗日斗爭。1940年,為尋找抗日隊伍,張瑞麟成功打入『莊稼人』隊,取得了與東北抗聯第三路軍第12支隊的聯系,並把『莊稼人』隊改編為東北抗聯第三路軍第12支隊獨立大隊。張瑞麟還策劃了哈爾濱王崗偽滿哈爾濱第三航空飛行大隊偽軍武裝起義,沈重地打擊了日偽在東北的統治。1943年年底,張瑞麟率領小部隊保護金策同志撤往蘇聯,在大雪封山、漫山皆白、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中披荊斬棘,踏著沒膝甚至及腰深的積雪,冒著零下40多攝氏度的嚴寒,幾乎耗盡全身力氣,一點一點地開闢出一條新路,在艱難的跋涉中迎來了1944年。1944年3月,剛剛到蘇聯的張瑞麟接到指示,重新組織小分隊回國尋找還在東北堅持斗爭的於天放小分隊,他無條件地接受了任務。回到東北,此時正是乍暖還寒、青黃不接的時候,野外沒法隱蔽又找不到吃的。張瑞麟等人只能在夜間到日本『開拓團』的山邊地裡尋找一些頭一年丟下的凍土豆,再摻和一些剛長出來的野菜『驢蹄子』吃。除了維持生存外,他們還要想辦法尋找於天放小分隊。1944年8月,經歷了九死一生的張瑞麟,纔按照組織的安排帶領小分隊返回蘇聯。

  據不完全統計,14年抗戰期間,以東北抗聯為主的東北抗日武裝總共出擊20餘萬次,平均每天達52次以上。部隊因凍、餓、病而死的人數不亞於戰斗減員。東北抗聯將士不畏艱險,頑強苦斗,在最為惡劣的斗爭環境中,爬冰臥雪,吃草吞棉,征戰不息,以頑強的意志堅持抗戰14年,終於迎來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與解放。

  《血戰馬忠顯大橋》雕塑 李平/雕王仁啟/攝

  創造殊死決戰、視死如歸的英雄壯舉,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以血肉之軀共築抵御外敵侵略的鋼鐵長城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在強敵入侵、山河破碎的危急關頭,是做貪生怕死的亡國奴,還是做不畏強暴、奮起抗爭的民族英雄?這是當年每一個中國人都要面對的選項。在這個選項面前,唯有對祖國赤膽忠心,堅信人民必勝、反法西斯正義戰爭必勝的有識之士,纔能挺起民族的脊梁。在冷到零下40多攝氏度、北風怒吼、凍得斷指裂膚、極度飢疲困乏的情況下,深陷敵人層層包圍中,周保中還堅定地向戰友們講清敵我情況與斗爭前途,鼓勵同志們:『即使在不能避免犧牲的情況下,也要戰斗到最後一滴血,決不苟且偷生,玷污偉大革命戰士的氣節。』

  《孟子·告子上》雲:『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在孤懸敵後、武器簡陋、給養匱乏的艱難條件下,東北抗聯將士與十倍乃至數十倍於己的敵人苦斗周旋、孤軍奮戰,犧牲巨大,無數戰士獻出了寶貴生命,湧現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冰雪嚴寒中以棉絮枯草為食、戰斗到生命最後一刻的楊靖宇,面對敵人嚴刑拷打和百般誘惑仍嚴守黨的機密的趙尚志,被敵人酷刑逼供數月之久後英勇就義的趙一曼,以及毅然投入烏斯渾河殉國的8位女戰士——他們視死如歸、慷慨赴死的大無畏精神,正是中華民族不畏強暴、堅貞不屈、不怕犧牲偉大精神的代表與象征。東北抗聯將士在戰場上英勇殺敵、在監獄中堅貞不屈、在刑場上大義凜然,面對敵人的酷刑殺戮,堅貞不屈、毫不動搖、血戰到底,以大無畏精神創造了千古流芳的英雄壯舉。

  1940年4月的一天晚上,陳翰章率部攻打敦化縣黃泥河車站時不幸腿部負重傷。在密營養傷時,不但沒有藥品,就連鹽水也沒有。為了早日重返戰場,陳翰章讓軍醫拿來一條白布,用一根小木棍把布條捅進子彈穿透的傷口裡,再從另一邊拉出來,以使膿血和爛肉被布條帶出來。就這樣,他以頑強的毅力,忍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最終治愈了傷口。同年12月初的一天,敵人得知陳翰章在小灣灣溝密營的消息後,迅速調集1000多名日偽軍,從東、北、西三面包圍了小灣灣溝。陳翰章臨危不懼,沈著指揮大家做好決死戰斗的准備,連續打退敵人四五次衝鋒。機槍子彈打光了,就用手槍還擊。他的胸部和右手負了重傷,頑強地在血泊中坐起來靠著一棵大松樹。敵人撲了上來,陳翰章怒罵敵人。一個日軍軍官拔出戰刀在陳翰章的臉上劃了一道口子。陳翰章罵得更厲害了。這個殘暴的劊子手用刀在他的臉上亂劃亂刺,還把他的雙眼剜出。陳翰章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流盡了最後一滴血。

  1938年春,日偽軍調集重兵向東北抗聯活躍區域發起大規模『圍剿』,東北抗聯各部被迫化整為零,展開艱苦的游擊周旋。東北抗聯第二路軍第五軍第三師主力駐紮於蘭棒山深處。3月16日,上級命令駐守進山要隘頭道卡子的第一連在18日拂曉撤防。18日晨,第一連小隊頂風冒雪艱難前行至石灰窯南溝時,突遭強敵,前方1000餘米處,300餘敵人騎兵正平行向南疾馳,後方2000多米,100餘名騎兵直撲而來。『跑步佔領左前方小孤山,准備戰斗!』李海峰決斷如鐵。為保護第二路軍總指揮部機關,這支疲憊之師毅然折身堅守小孤山,以血肉之軀直面數十倍之敵。驕橫的敵騎在千米外縱馬鳴槍,從西北、東南兩面發起夾擊。待敵人衝過半山腰,山頂機槍驟然怒吼,戰士們的精准射擊將敵人打得人仰馬翻,首輪衝鋒以東北抗聯戰士無一傷亡告終。接著敵人又在騎兵炮和機槍的掩護下,發起了第二次、第三次進攻,經過慘烈的戰斗,均以喪命拋屍的結局而告終。當日下午2點,敵人在炮擊東北抗聯陣地後,發起了第四次進攻。此時,經過三次酣戰,第一連小隊陣地上戰士多數已經負傷。激戰到下午4點多,又有多名戰士在戰斗中犧牲。在西南守衛的李海峰腿部多處負傷,但他仍堅持臥在雪地上向敵人射擊。夕陽的餘暉映紅了西邊的半拉天,張鳳春、楊德纔抬著雙腿負重傷的李海峰從西到北,從北到西,敵人從哪邊來,他們就朝哪邊打。夜幕低垂下來,陣地上只剩下5個人了。李海峰把第二路軍總指揮部交通副官張鳳春叫到跟前說:『天黑了,我想好了,我能給你們創造突圍的機會。帶戰士們到山下找個地方隱蔽,多保存一個人,就為抗日增加一份力量!』『你怎麼辦?』『我兩腿都斷了,不能動,山上沒有隱蔽處,你們沒有辦法帶我衝出去,只有一拼。把手榴彈給我集中一下。』張鳳春從已經犧牲的戰士身邊收集了3顆手榴彈交給李海峰,又把犧牲的戰友屍體一個個用雪覆蓋上,向他們脫帽致敬。伏在山腳下雪丘旁的敵人偷偷從東南面向小孤山上爬來,李海峰臥在棱線的中間陣地上,看到敵人在陣地前沿露面,便甩過去一顆手榴彈。在手榴彈爆炸的時候,張鳳春和3名戰士分別從西、北兩方面沒有雪丘的地方輕輕地滑下去。敵人再度圍攏上前時,重傷的李海峰毅然拉響懷中手榴彈,與敵同歸於盡。最終,僅張鳳春一人成功歸隊,另外3名突圍戰士因傷勢和嚴寒,被救援部隊尋回時已生命垂危,最終壯烈犧牲。

  從1933年黨領導的反日游擊隊陸續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開始,到1945年8月中國抗日戰爭勝利,東北抗聯共犧牲師級以上乾部120餘人,其中軍級乾部30餘人。歷史告訴我們,在艱苦卓絕的東北戰場上,是東北抗聯浴血奮戰於抗戰最前線,是他們勇擔歷史使命,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東北抗戰篇章。

  楊靖宇將軍曾孫馬鋮明在吉林省磐石市官馬新村紅色歷史陳列館內駐足 新華社記者張楠/攝

  展現攜手作戰、團結御侮的博大胸襟,共同維護人類正義事業,以巨大的犧牲迎接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東北抗日戰爭拉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東北抗聯的斗爭從一開始就不僅具有救亡圖存的民族性質,還具有維護人類正義事業的國際意義。東北抗戰爆發後,在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流亡到東北的大批朝鮮革命者和民眾,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聯,與中國軍民並肩戰斗,共御外辱,結下了生死戰斗友誼。由於日本帝國主義對蘇聯的侵略野心,中蘇兩國也站在了一條戰線上。東北抗聯英勇頑強的戰斗,牽制了日本關東軍的大批兵力,使其遲遲無法對蘇聯發動戰略進攻。

  『養晦遠東豐羽翼,揮師塞外快恩仇。』1941年後,東北抗聯把對東北地區的敵情偵察當作對日作戰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來完成。1942年,東北抗聯教導旅成立後,與蘇聯遠東方面軍共同開展小部隊活動。小部隊潛回東北執行軍事偵察等任務,把日軍部署在中蘇幾千公裡邊境地帶的17座要塞、8萬個永備工事,數以千計的倉庫、通信樞紐、彈藥庫,以及軍用機場、軍用鐵路、人員配備、部隊番號、火炮口徑等偵察得一清二楚,為蘇軍制定對日作戰計劃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為蘇軍出兵東北迅速殲滅日本關東軍打下了基礎。1945年7月下旬,為配合蘇軍出兵東北對日作戰,東北抗聯教導旅抽調部分人員組成若乾先遣支隊,參加空降或擔任蘇軍向導,大部分戰士獻出了年輕的生命。孫成有被抽調到空降支隊,執行火力偵察、配合蘇軍作戰和發動群眾的任務。8月9日晚10時,孫成有所在的先遣支隊在牡丹江海林附近空降,配合蘇聯遠東第一方面軍行動,因降落傘故障,孫成有不幸犧牲。跳傘成功的先遣支隊其他隊員在當地群眾掩護下,在牡丹江一帶秘密開展活動,偵察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情報,並及時傳遞給蘇軍,為東北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的英雄壯舉也被譽為『黎明前的閃電』。1945年8月,東北抗聯教導旅官兵配合蘇聯紅軍反攻東北,進駐長春、沈陽、哈爾濱、大連等50餘個大中城市和縣鎮,為完成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戰場的最後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攜手終雪恥,最憶捨生人。』東北從日寇手中解放後,蘇軍遠東部隊總司令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向東北抗聯教導旅發來熱情洋溢的賀電,電文寫道:『感謝你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情報,為我們遠東軍進攻中國東北起了重大的作用,特別是對日本關東軍戒備森嚴的要塞、堡壘進行的偵察和營救活動,高度體現了中國戰士的優秀品格和頑強的戰斗精神。我代表蘇聯人民感謝你們並向你們致以崇高的敬意。』面對共同的敵人,東北抗聯貫徹落實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以包容開放的姿態接納朝鮮、蘇聯人民的抗日斗爭,與他們同仇敵愾,攜手作戰,不僅對徹底消滅日本法西斯勢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對各國人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正義與進步的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作者:何偉志,系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共黑龍江省委史志研究室原主任、黑龍江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責任編輯: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