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中車齊車集團生產車間內,金屬切削聲此起彼伏,精密機床高速運轉。9月龍江秋意漸濃,車間創新熱情卻絲毫不減。19日下午,在『牢記回信囑托鍛造產業鐵軍』全國網絡媒體龍江行采訪中,李松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為焦點。全國勞動模范、『龍江工匠』李松與團隊,在數控加工『刀尖』上書寫產業報國答卷。
初見李松:榮譽背後是『匠心堅守』
『這臺德國高速五軸銑磨加工中心,是破解高鐵救援起重機加工瓶頸的「秘密武器」。』身著工裝、戴防護眼鏡的李松,站在機床旁向記者介紹。47歲的他,臉上透著與機床打交道的沈穩,指向設備時眼神明亮。
在工作室內,擺滿了李松的榮譽獎牌,『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崗位能手』『龍江工匠』『高鐵工匠』……其工作室亦榮獲『黑龍江省勞模和工匠人纔創新工作室』『齊齊哈爾市技能大師工作室』等稱號。『榮譽是攻克難題的起點。』李松話語朴實。據悉,工作室2013年11月成立,現有24人核心團隊,含全國勞動模范1人、省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人、中車首席專家1人、高級技師17人。五軸龍門加工中心、意大利車銑復合加工中心等設備整齊排列,兼具生產與培訓功能,成數控人纔『搖籃』。
車間『創新現場』:效率翻倍的突破
『去看看心盤加工生產線,那有我們解決的大難題。』李松帶領采訪團到數控立車加工區。這裡正趕制公司全年12000輛生產任務,C70E上心盤加工曾是『卡脖子』環節。
『以前每工件刀具費146元,一班頂多加工7個,跟不上計劃。』工作室骨乾王師傅邊操作邊回憶。李松帶團隊泡在車間,反復研究程序與刀具角度,大膽將『自外向內車削』改為『自內向外車削』,用刀具副後角當主切削刃。
『現在鐵屑都碎斷,不纏刀具了!』王師傅按下啟動鍵,機床運轉,鐵屑有序掉落。數據顯示,改造後效率從7個/班次提至15個/班次,月省刀具費5萬元。『這就是工匠精神,細節裡找突破。』采訪團感慨。
德國五軸加工中心旁,創新故事同樣振奮。公司引進設備後,無人熟悉操作,李松團隊主動『認領』,摸索一月掌握要點。在減速器加工中,他們改工藝、編程序、制夾具,效率提昇5倍多。『當時天天待車間到深夜,圖紙改十幾版纔啃下硬骨頭。』李松笑著說。
『彈簧靠模』加工突破更驚喜。此前該產品委外加工,費用幾萬元且工期長。李松團隊用手工宏程序編加工程序,在數控銑床上實現自主加工,1天半完成1個,效率提高10倍以上,還開創齊市加工大螺距非標准導程螺杆先河。
攻堅克難:為高鐵救援『搶時間』
智能制造心盤加工生產線前,記者見硬核突破。生產線剛上線時,心盤孔加工瓶頸明顯——設備廠家程序需35分鍾,遠不滿足生產節拍。
『生產不等人,得自己想辦法!』李松帶團隊拆流程、研承載能力、換適配刀具,將『徑向切削』改為『軸向切削』,加工時間縮至17分鍾,效率翻倍。『這18分鍾節省,對完成全年任務至關重要。』公司生產負責人說。
高鐵救援起重機生產中,團隊創新關乎『國家需求』。齊車是唯一有NSG1256型救援起重機研發制造資質的企業,加工軸箱時,銑削內孔表面粗糙度不達標致停滯。『高鐵救援起重機是應急利器,不能卡殼。』李松說。團隊反復試驗,換銑刀為砂輪、改程序,破解瓶頸。如今見其奔馳鐵路、參與演練,團隊滿是自豪。
碩果累累:育『產業鐵軍』
『這是「成果展示牆」,每項專利、獎項都凝著心血。』工作室一角,李松介紹。近年工作室獲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25項;獲中國創新方法大賽黑龍江賽區一等獎、全國三等獎,黑龍江省百萬職工創新競賽二等獎9項等;解技術難題120多項,獲創新成果30項。工作室還獲『齊齊哈爾市工人先鋒號』『鐵路總公司火車頭獎杯』等。2020年,《新型微精密減速器設計制造技術研究》獲省總工會15萬元補助;2023年,《數字化心盤鉚接系統研究》獲全國鐵路總工會10萬元補助。
『不僅解難題,更要育「產業鐵軍」。』李松說,工作室以弘揚勞模、勞動、工匠精神為引領,激發職工創新潛力,育出大批優秀數控操作工。如今成員成生產一線『頂梁柱』,不少人走上技術管理崗。
采訪結束,夕陽透窗灑在李松和團隊忙碌身影上。金屬切削聲依舊,似奏響『牢記回信囑托,鍛造產業鐵軍』的奮進樂章。這裡,見龍江產業工人匠心與擔當,更見中國制造高質量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