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龍江時間  >  本網原創

牢記囑托媒體龍江行| 走進中國一重 見證『國之重器』的硬核擔當

時間:2025-09-21 14:02:00  來源:東北網  作者: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新時代新征程,希望你們堅守技能報國初心,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苦練內功、提高本領,繼續為建設制造強國、推動東北全面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時隔一年,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一重產業工人代表的回信還回蕩在耳畔、牢記在心。9月19日上午,『牢記回信囑托鍛造產業鐵軍』全國網絡媒體龍江行采訪團來到中國一重,在這個創造了我國裝備制造業領域的數百項『第一』的企業,媒體記者們把目光聚焦在一個產業工人身上,聚焦在技術攻關的重型裝備上,講述奮進在新時代,一重產業工人奏響科技創新的最強音。

  對話工匠:毫厘之間的『繡花功夫』

  『鍛造是「在火爐中繡花」。』在轟鳴的車間裡,全國勞動模范、黨的二十大代表劉伯鳴向采訪團介紹著,這位獨創50餘種鍛造方法的『大國工匠』,曾帶領團隊完成全球首臺『華龍一號』主管道熱加工全流程突破,推動國際市場同類產品價格從8000萬元驟降至2000萬元。

  距離鍛造車間百米外的電站制造廠,18米深孔鑽機床旁,全國勞動模范桂玉松正在調試刀具。這位被同事稱為『刀客』的工匠,曾主導715噸整鍛低壓轉子鑽孔工藝,將切槽時間從123天壓縮至60天。

  從劉伯鳴在萬噸水壓機前以『體外鍛造』技術重塑鍛件性能極限,到桂玉松在深孔鑽機床將加工效率推向新高,中國一重的工匠們用毫厘之間的『繡花功夫』,詮釋了『技能報國』的深刻內涵。

  硬核成就: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

  采訪團在中國一重展廳看到一組震撼的數據:核電領域,全球首堆『華龍一號』『玲龍一號』壓力容器、高溫氣冷堆一體化大鍛件等『首臺套』產品;石化裝備,世界單體重量最大的3037噸漿態床鍛焊加氫反應器等12臺超大型裝備批量交付;冶金裝備,國內首臺1780毫米冷連軋機組。

  在核能裝備領域,中國一重的突破遠不止於『首臺套』的誕生,更在於其對全球核電技術標准的重塑。以『華龍一號』為例,其主管道鍛件制造需攻克超大型整體鍛件全截面有效鍛透難題,中國一重通過自主研發的『空心鍛造技術』,將主管道鍛件壁厚偏差控制在±2毫米以內,遠超國際標准±5毫米的要求。這一技術不僅應用於國內核電項目,更出口至巴基斯坦卡拉奇核電站,成為我國核電技術『走出去』的標杆。此外,針對第四代核電技術高溫氣冷堆,中國一重成功研制出全球首臺一體化球形燃料元件鍛件,其耐高溫、抗輻射性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為高溫氣冷堆商業化應用掃清了關鍵障礙。

  在石化裝備領域,中國一重以『極限制造』能力重新定義行業標杆。 2020年,企業交付的3025噸漿態床鍛焊加氫反應器,高度超過70米、直徑超5米,單臺設備重量相當於3000輛家用轎車的總和。其制造過程需完成全球最厚(450毫米)的筒體鍛件鍛造,中國一重通過『體外鍛造』技術,將傳統鍛造工藝的極限從300毫米提昇至500毫米。該設備已應用於中石化鎮海煉化項目,使我國渣油加氫裂化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每年可減少原油進口依賴約200萬噸。與此同時,企業研發的『智能鍛造系統』通過實時監測鍛造溫度、壓力等參數,將超大型鍛件一次合格率從85%提昇至99.2%,制造周期縮短30%,為全球石化行業提供了『中國方案』。

  這些成就的背後,是中國一重對『創新是第一動力』的堅守。從『跟跑』到『並跑』再到『領跑』,企業用硬核技術詮釋了『中國創造』的內涵,也為全球裝備制造業轉型昇級貢獻了中國智慧。

  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中國一重已明確『三步走』戰略:2025年,進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初步建成世界一流企業;2030年,主導產品技術水平全面領先,成為全球核電、石化裝備『單項冠軍』;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產業集團。

  從『一重制造』到『一重創造』,中國一重始終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未來,中國一重將繼續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為東北全面振興、制造強國建設貢獻『中國重量』。

責任編輯:所雙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