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光新聞客戶端消息(新聞聯播):為守護黑土記憶中的文化瑰寶,為古老技藝注入青春活力,全省中小學深挖鄉土根脈,將非遺項目、特色鄉土資源有機融入美術、勞動等實踐教學,打造生動的『第二課堂』。
走進哈爾濱市府林學校的非遺館,牆上一幅幅麥秸稈作品栩栩如生。這裡不僅是展示空間,更是學校打造『第二課堂』的核心陣地。通過設立非遺傳承班、邀請傳承人進校園,讓學生們在親手體驗、親身感悟中,將非遺的種子悄然播撒心田。
在遜克縣民族小學,『第二課堂』成了民族文化的『傳承驛站』。學校將樺皮畫工藝、民族舞蹈等鄂倫春族文化瑰寶深度融入日常教學,專門成立樺樹皮畫社團,讓這門『指尖上的非遺』在校園裡真正『活』起來。
同江市第五小學將赫哲族獨特的魚皮畫技藝及民族文化精髓,巧妙融入現代美育課程,讓學生在觸摸與創作中感受『魚皮部落』的智慧。在湯旺縣第一小學,林間松果成為創作載體,經孩子們巧思協作,蛻變為精美的創意作品。虎林市迎春學校將小米、大米請進課堂,化作傳遞巧思的『創意畫筆』。黑龍江中小學的『第二課堂』不斷延伸,讓文化自信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紮根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