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光新聞客戶端消息(新聞聯播):黑土地上,稻浪千重。東極撫遠的豐收號角已經吹響。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裡留下殷殷囑托:東北地區有條件發展規模化經營,農業合作社是發展方向,有助於農業現代化路子走得穩,步子邁得開。如今,這片沃土正以糧食產量新紀錄,書寫現代農業發展的時代答卷。
爆竹聲中,撫遠市玖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迎來了2025年的秋收。金黃的稻穗被整齊地收割,四臺大馬力農機同時作業,半小時就能收完一公頃稻田。每年這個時候,合作社理事長袁勝海都特別激動,他總要把收獲的第一車水稻,第一時間送到晾曬場稱重。
比預想高出500公斤,算下來每公頃能多收入1300塊錢。9年前,向總書記匯報每公頃產量達到7500公斤時,大伙兒就很自豪,可誰能想到,9年後的今天,這片黑土地挖掘出了這麼大的潛力。
2016年合作社耕地面積5400畝,只有不到40戶社員。現如今已經有12萬畝地,社員也達到176戶。合作社規模逐年擴大,不僅推動單一的土地流轉方式向土地托管和訂單服務模式轉化,更讓農業現代化路子走得更穩、步子邁得更開。袁勝海的弟弟袁勝河,從合作社成立之初就是農機軍團總指揮。2016年,他手底下農機不到10臺套,現在,不僅農機數量增加了10多倍,能完成的作業面積更是翻了20倍。
在機械化作業的稻海間,有45畝試驗田顯得格外不同。這裡生長著226個水稻品系,只能依靠人工收割纔能做到嚴格區分,進而精准把握每個品系的特征,為優質高產抗寒品種的培育積累數據。
2015年實現規模化,2016年全面機械化,2018年邁向品牌化,2022年擁抱數字化,2028年,品種研發也將結出碩果。科技的翅膀,帶領玖成實現一次又一次騰飛,社員年人均收入也從2016年的1萬8千元增長到現在的7萬8千元。農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今年,撫遠市鄉村馬拉松就把終點設在了玖成合作社,曾與總書記面對面交談的合作社成員劉延輝,也在這裡完成了她人生中第一次長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