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全國秋糧收獲兩成左右,中稻收獲過三成,玉米大豆過一成。其中,西南近六成,長江中下游過兩成,華南、西北近兩成,東北、黃淮海零星收獲。
內蒙古通遼:從『看天收』到『穩增收』玉米新品種成增產提質密碼
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近年來,我國玉米種業創新發展,一些高產、優質的新品種成為秋糧增產提質的新密碼。內蒙古通遼位於世界三大黃金玉米種植帶,眼下,那裡的玉米即將迎來大規模收獲。我們一起到現場去看一看。
一見到記者,種糧大戶蔣純喜就迫不及待地展示他的玉米。前些年,蔣純喜的主業一直是做農機服務,兩年前他開始大規模種植玉米,在實踐中,他逐漸認識到優質的品種對於穩產增收十分重要。
蔣純喜種植的玉米品種名叫『中玉303』,2024年開始在內蒙古東部大面積推廣。去年蔣純喜第一次試種了200多畝,今年又擴種了1400多畝。
據了解,玉米最早起源於美洲,我國的玉米種質資源並不豐富。近年來,農業科技人員廣泛考察,引進不同類型的玉米種質資源,反復試驗後有了很大突破。
今年『中玉303』在通遼的種植面積達到50萬畝以上,預計將帶動糧食產量大幅度提昇。此外,當地為了推廣農業新品種,還拿出專用地,把表現突出、有苗頭的新品種進行試驗,農民親眼看到成效後再買種子,種地不再開盲盒,心裡也踏實了不少。
內蒙古通遼:從田間到賽場農民曬出『豐收王中王』
農民豐收節期間,一場特殊的比賽在內蒙古通遼市舉行。種植戶們帶來自家今年剛剛豐收的農產品現場比拼。具體比的是什麼?參賽選手們又有哪些收獲?一起去現場看看。
走進『賽豐收』活動的現場,工作人員正在認真地測量西瓜、南瓜、螃蟹的重量。參加比賽的農產品有蔬菜瓜果,也有谷物和水產。既有重量大小的『比拼』,也有口感香味的『較量』。
比賽會評出名次,但對於參賽的農民來說,更多則是為了分享豐收的喜悅。六十多歲的農民陳那音臺今年帶來了自家種的南瓜,打車一個多小時來到比賽現場,雖然沒有獲得冠軍,但依然非常開心。
眼下正是螃蟹捕撈上市的時節,比賽現場一只只背青、肚白的螃蟹吸引了眾多目光。最終,候宏偉帶來的這只6兩多的螃蟹獲得了蟹王的稱號。
據了解,今年通遼市稻蟹協作養殖突破了4200畝,面積比去年增加了4成。伴隨著水域生態系統修復和設施漁業發展,目前通遼市水產養殖已經突破了傳統養殖的限制,形成涵蓋羅氏沼蝦、南美白對蝦、匙吻鱘、斑點叉尾?等多品種的豐富養殖體系。
內蒙古通遼:田地裡的『智慧幫手』讓農民樂享幸福生活
農民增產增收離不開科技的助力。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如今『科技+農業』讓田間管理更加輕松,農民收入增加的同時也有了更多的時間享受生活。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位通遼農民李鳳濤,看看他的生活變化。
藍天、綠樹、紅瓦,李鳳濤家的房子在秋日陽光下特別顯眼,走進客廳,一株巨大的綠植直衝天花板,給房間增添了許多生機。
李鳳濤說,農民對於植物的喜愛是一種情結,這些花草雖花錢不多,卻裝飾了生活、陶冶了性情,朋友們也特別喜歡來家裡觀賞。
除了養花草,李鳳濤另一個愛好是鍛煉身體。東北的冬天戶外寒冷,他就在家裡開闢了一個運動區域,跑步機、動感單車一應俱全。
李鳳濤說現在家裡條件好了,家電、汽車都不缺,今年最大的投入是在自家地裡安裝了田間管理智能系統,有了這套設備,他能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
黑龍江佳木斯:稻田迎開鐮智慧秋收『看得見』
在黑龍江佳木斯市,北大荒集團七星農場的101萬畝水稻陸續進入豐收季。在今年,當地通過北斗導航、無人駕駛以及物聯網大數據技術讓秋收變得更有『科技范兒』。
在一片15000畝集中連片的水稻田裡,5臺搭載北斗智能導航系統的無人駕駛收割機正在對水稻進行收獲作業。現如今通過物聯網、大數據技術,收割機作業實時的參數還有水稻的產量以及含水量等一些數據都可以實時地傳送到智慧農業平臺上。
此外,當地還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結合多光譜無人機對水稻長勢進行判斷,先收哪裡後收哪裡讓數據做決定。
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大大節省了人工巡田的成本,同時還為整個農場101萬畝水稻收獲計劃的制定提供了科學、准確的參考,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目前七星農場已經實現了耕、種、管、收全環節的數字化,在智慧農業的加持下,糧食產量也在穩步提昇。
浙江安吉:稻浪翻滾蔬果香田園秋日好風光
眼下,在浙江湖州市安吉縣,稻浪翻滾、蔬果飄香,處處是豐收的場景。
在湖州市安吉縣天子湖鎮的千畝稻田裡,水稻長勢喜人,收割機轟鳴穿梭,金黃的稻穗被快速收割、脫粒、裝車。
今年,當地合作社准備了各類農機設備40多臺,從育秧、插秧到施肥、收割,再到烘乾、脫粒,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大大提昇了種植效率。
糧食豐產的同時,蔬果也迎來了豐收季。在天子湖鎮裡溝村的一處蔬菜種植基地,絲瓜進入了采收尾聲。今年這裡一共種植絲瓜400多畝,畝產可達8000至1萬斤,畝產值達1.5萬到2萬元。
而在安吉縣杭垓鎮杭河村的蔬果農場裡,獼猴桃園碩果累累,一顆顆圓潤飽滿的獼猴桃掛滿枝頭。自開放采摘以來,不少游客專程趕來體驗豐收的樂趣。預計采摘期將持續到11月中旬。
甘肅宕昌:1500畝樹莓成熟產業鏈延伸助增收
在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1500畝樹莓已經成熟進入采摘季。當地通過果園托管、果品加工等方式延伸產業鏈,提高樹莓的附加值。
在隴南市宕昌縣的樹莓基地,鮮紅的樹莓掛滿枝頭,農戶們手法嫻熟、動作麻利地在枝葉間采摘。這些樹莓都是當地的合作社將村民土地流轉後集中種植的。在采摘季,村民們在果園裡打工,再加上分紅,每年能增加收入近萬元。
在南陽鎮,當地還搞起了產、研、銷為一體的綜合樹莓產業示范基地,提高深加工能力。目前,已建成兩座樹莓冷凍倉儲庫以及樹莓罐頭生產車間,延長產業鏈,帶動全鎮1200多人實現就近就業。目前,宕昌縣樹莓種植面積1500畝,當地采用訂單種植和線上銷售的方式拓寬銷路、助農增收。
福建古田:翠屏湖秋季『開網』羅非魚進入捕撈季
眼下,在南方,淡水魚迎來了集中收獲季。在福建寧德古田縣的翠屏湖,羅非魚秋季捕撈第一網正式開啟。一起去捕撈現場看一看。
在翠屏湖的捕撈作業區,5艘漁船正在協同作業,漁民采用傳統的圍網方式將魚群驅趕到指定區域,再緩緩收攏水下漁網,隨後漁民將活魚分揀後轉運至活水艙。
據了解,這些魚獲上岸後將直接配送至當地市場,目前羅非魚的售價在每斤8元左右。
翠屏湖的水域面積達37.1平方公裡,是福建最大的人工淡水湖,養殖了?魚、白鰱魚、羅非魚等多種魚類,這裡的水質長期穩定在國家Ⅱ類標准以上。得益於優質的水環境與科學的養殖方式,翠屏湖出產的魚類肉質細膩鮮嫩,頗受市場青睞。
據統計,今年古田全縣淡水產品產量預計將達1.3萬噸,產值約2.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