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光新聞客戶端消息(新聞聯播):作為『共和國長子』,黑龍江承載著新中國的工業記憶。系列報道《我與祖國共成長》今天走進中國一重,為您講述一代代產業工人以匠心鍛造國之重器的奮斗故事。
一提起中國一重,人們往往會想到『萬噸大鐵錘』這樣的重型裝備。其實,這裡不僅有令人震憾的鑄造大場面,還有精確到『微米級』的繡花功夫。中裝廠特級技師遲海,專門負責加工軋鋼設備中的缸塊、軸承座等產品,精度要求達到頭發絲的三分之一。作為全公司最年輕的特級技師,遲海的手藝,是精益求精磨出來、拼出來的。當年參加技能比武時,正趕上妻子臨產,可他依然像往常那樣,日夜紮在車間裡。
遲海的父親遲國站,是中國一重第二代產業工人,也是遲海從小崇拜的榜樣。
在生產一線鑽研了四十多年,遲國站見證了中國一重從核心技術效仿追隨,到自主研發全球領先的一路超越。
中國一重被譽為『中國制造業的第一重地』。1954年,遲海的爺爺與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一起,紮根這片黑土地,用打樁的轟鳴聲喚醒荒涼大地,用熾熱的鋼水熔鑄產業血脈,挺起新中國的工業脊梁。70多年後,中國一重已經填補國內工業產品技術空白534項,為共和國提供了超過600萬噸的重要裝備。像遲海一樣的新一代產業工人,正用創新傳承攻克技術壁壘,續寫龍江工業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