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中秋假期,京杭大運河畔,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樞紐工地熱潮湧動:巨型塔吊舒展長臂,將鋼筋『搭積木』般精准吊裝至作業面,挖掘機轟鳴著撫平土方,混凝土攪拌車往來穿梭……亞洲最大『水上立交』的鋼鐵骨架,正從江淮水網間拔節生長。
作為國務院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自去年4月啟動建設、12月實現截流後,已全面進入施工高峰期。
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樞紐二期施工中。人民網記者馬曉波攝
『為破解大型水利工程施工周期長、難度大的難題,我們創新采用模塊化拼裝方式,把整體結構拆分成10個組件分步推進。』淮安樞紐建設處副主任王洪玉介紹,目前項目正集中攻堅前6個模塊,預計2028年完工。
這份守護淮河安瀾的力量源於淮安千年治水史的深厚積淀。地處淮河與大運河交匯處的淮安,曾因黃河奪淮失去了淮河獨立入海通道。長久以來,『淮水安瀾』一直是淮安人代代相傳的期盼——從明清清口樞紐『束水攻沙』,到新中國蘇北灌溉總渠與實施『分淮入沂』工程,治水接力從未中斷。
2003年,淮安樞紐一期建成投入使用。這座當時亞洲最大的『水上立交』徹底結束了淮河800多年無獨立入海通道的歷史,當年便迎來『實戰大考』:淮河流域遭遇自1954年以來最大洪水,剛完工6天的樞紐被緊急啟用,33天連續行洪中,43.8億立方米洪水經此東流入海,直接避免洪澤湖周邊30萬群眾轉移,用實績築牢『守護之盾』。
航拍淮安樞紐『水上立交』。受訪者供圖
這座巨大工程既能防洪,又能兼顧運河航運。乘電梯登上安瀾塔三樓,『水上立交』的精妙設計盡收眼底:上層,京杭大運河猶如一條碧綠綢帶懸空而過,80米寬的航槽內波光粼粼,千噸級貨船鳴笛穿行,宛如『雲端漫步』。這流動的圖景,正是淮安發力『樞紐經濟』的生動注腳,在公鐵水運輸成本5:2:1的優勢下,這條『黃金水道』不僅承載著南來北往的貨物需求,更吸引了中天鋼鐵、益海嘉裡等重大產業項目落地生根。
視線下移,下層15孔巨型涵洞悄然隱入水中。一旦汛期來臨,洪水便會以每秒2270立方米的流量從涵洞中奔湧而出,一路東奔黃海。『水上立交』默默守護著整個淮河流域安全。
『「水上立交」的核心正是這「上槽下洞」的立體格局,讓運河航運與淮河泄洪「各行其道、互不乾擾」。』王洪玉說,二期工程將在一期北側擴建,沿用這一成熟結構,新增30孔泄洪涵洞,設計行洪流量提昇至7000立方米/秒;上部航槽延長至251米、拓寬至90米。洪澤湖的防洪標准從『百年一遇』提昇至『三百年一遇』。
江蘇『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背後,藏著無數水利工程的硬核托舉。在淮安,『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莊嚴承諾,正一步步轉化為防洪與航運並重的生動實踐:2024年,全市完成水利投資73.71億元、水運投資20.15億元。『安瀾水網』與『黃金水道』比翼齊飛的新圖景正逐步呈現。
五年來,淮安市水運投資佔全市交通總投資比重從9%躍昇至22%,連續三年超20億元;2025年,13個水運工程同步在建,創下了該市水運工程建設的歷史之最。隨著淮安樞紐二期工程的穩步推進,一道更堅固的防洪屏障與一條更高效的內河航道共同築牢了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堅實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