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光新聞客戶端消息(新聞聯播):2023年9月,總書記親臨黑龍江視察,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為黑龍江推動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黑龍江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著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加快走出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新路。
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一幕幕科技賦能的生產生活圖景在龍江大地生動上演:游客指尖輕觸,『一鍵玩龍江』小程序便已精准規劃出最優行程;黑土腹地的七星農場,全國最大無人化農場迎來全面開鐮,收割機實時自動測產、單日收割率比傳統提昇40%;全國最大國產化單集群算力達6700P的萬卡智算中心全速運行,為千行百業實時注入『數字動能』……這些前沿實踐勾勒出黑龍江立足本土稟賦、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鮮活圖景。
黑龍江擁有78所高校,120家獨立科研院所,創新底蘊深厚。全省以『創新龍江』建設為抓手,著力打造發展新質生產力實踐地。『十四五』以來,在多項關鍵領域實現重大突破:七?三所30兆瓦級、40兆瓦級燃氣輪機,核心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同類功率頂級水平;一重3000噸級加氫反應器刷新世界紀錄,哈電集團660MW高效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鍋爐填補全球發電技術空白,世界首臺500MW衝擊式機組轉輪研制成功。哈工大助力『祝融號』拓荒火星留下『中國印記』;哈工程研發的水下導航系統,為『蛟龍』探海築牢『深藍盾牌』……一項項突破,不僅挺起了科技強國的『龍江脊梁』,更讓『向科技要答案、靠創新贏未來』成為這片土地的發展共識。
推動全面振興,根基在實體經濟,關鍵在科技賦能。對於黑龍江這樣的老工業基地,『十四五』的數智化轉型,藏在每一個智能車間跳動的數據流裡,凝結於每一臺設備精准運轉的齒輪間。在恆豐紙業,數字孿生等前沿技術讓一張紙的研發周期大幅縮短,生產效率提昇近一倍;在飛鶴乳業,全流程數字化監控貫穿『牧場到貨架』,讓『一罐好奶粉』的品質可追溯、可信任;在中國一重,嵌入『數字基因』的智慧車間,能讓一件件大型鑄鍛件產品質量可追溯、可分析...這些發生在生產線上的『靜默變革』,正匯聚成黑龍江實體經濟從『老』到『新』、從『重』到『精』的轉型大勢。
在龍江產業賽道上,新興產業也正以『破繭成蝶』之勢,成為優化結構、壯大總量、提昇質量的核心動能。哈爾濱芯明天科技有限公司的壓電快反鏡猶如『超級眼睛』,通過激光超高精度調整,實現衛星激光通訊精准對接,精度堪比萬裡之外瞄准一枚硬幣。
從哈爾濱航空集群與綏哈大齊生物制造集群躋身『國家隊』,到生物發酵氨基酸、生物質燃料乙醇生產規模穩居全國首位;從超高純半導體金屬材料打破國外壟斷,到攜手華為共建『精密焊接』創新實驗室、攻克靜電卡盤焊接制造難題……這五年,黑龍江不滿足於跟跑,更著力『換道超車』。在華大智惠龍江未來實驗室,全球測序通量領先的T20測序儀如同『生命密碼翻譯官』,高效破譯蘊藏生老病死奧秘的人類基因組。
人形機器人項目成功入圍工信部未來產業創新任務『揭榜掛帥』,讓『龍江研發』躋身全國攻關第一梯隊。每一項前瞻布局,都是在黑土地上埋下的『創新種子』;這份向新而行的決心,不止於未來產業的突破探索,更深深紮根於黑龍江對新質生產力本質的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本質上是綠色生產力。
這五年,黑龍江始終守護『綠水青山』『冰天雪地』的生態家底,全國首個CCER造林碳匯項目成功登記,全國首個『龍江綠碳』質押綠色金融項目落地,全國首筆無第三方增信VEP交易解鎖『生態價值』密碼……這些『全國首創』的實踐,清晰打通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讓生態『高顏值』與經濟『高價值』同頻共振。
作為守護『中國飯碗』的核心陣地,『十四五』期間,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穩定在99%以上、蟬聯全國首位,探索形成了一套適應現代化大農業、可復制可推廣的智慧農業『龍江方案』。
龍江方案的背後,是黑龍江一套強有力的政策組合拳,為全域創新注入的澎湃動能。『十四五』以來,黑龍江相繼出臺加快推動創新龍江建設等74個科技政策文件,省級財政科技專項資金預算連續五年保持20%左右的增長。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近250億元,較『十四五』初期增長44.1%。近三年,全省轉化重大科技成果1763項,新增經濟效益333.2億元。從科創突破到產業蝶變,從數字賦能到綠色轉型,龍江正以新質生產力為筆,在47.3萬平方公裡的黑土地上,繪就一幅既有『硬核實力』又有『民生溫度』,既有『傳統根基』又有『未來活力』的振興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