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國際新聞

東西問·中國學|短評:數智時代,中國學將往何處?

時間:2025-10-14 11:10:36  來源:中新網—東西問微信公眾號  作者:

  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將於上海啟幕,全球學人聚於浦江之畔,共話世界視野下的歷史中國與當代中國。從發軔至系統化學科建構,中國學始終隨時代演進。當今,面對世界格局之變與數智技術之潮,這門學問再次站在轉型十字路口。

第二屆世界中國學大會logo。主辦方供圖

  世界中國學的未來,正從『他者敘述』轉為『主體敘述』,並在人工智能浪潮中回應全球之問,方向清晰。這意味著中國學的研究,既需深植文明互鑒的既往,亦須善用技術發展之未來,包括對技術向善的治理。

  以智能拓疆界,重繪研究圖景。從漢學到中國學再到世界中國學,自利瑪竇東來至今,中國學每一次范式的更新,皆與信息獲取與處置、文明交融的躍進相伴。如今,人工智能正催生研究方法的深層變革:大語言模型破除交流壁壘,深挖歷史文獻;算法揭示歷史潛在關聯,重構闡釋框架;數字平臺促成跨國協作、共建開放合作知識庫。殫精竭慮式的個體鑽研,與人工智能的融合,將進一步化為人機協同、數據驅動的智慧探索。

  新的挑戰接踵而至。主流大模型對中國語境的理解尚存偏差,需要糾偏;全球技術資源不均制約發展中國家參與,尚需排障。構建開放、平等的學術生態,在技術革新中注重包容性與公平性,是世界中國學倡導的文明互鑒與共建理念。其踐行仍需著力,推動技術向善。

2025年9月17日,國際科技園及創新區域協會(IASP)2025年世界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開幕。圖為外籍嘉賓在大會現場同機器人合影。中新社記者 張祥毅 攝

  以貫通求融通,跨越認知藩籬。非洲學者以中國經驗反思本土現代化之路,拉美理論界通過討論共建『一帶一路』解讀南南合作,東南亞學術團隊從文明交融中,提煉新型互鑒模式……地緣多元格局正打破知識產權壟斷,使中國學成為全球共享的開放領域。

  技術發展與信息融通,不僅可革新生產路徑,更能推動認知融合。今年6月末,《大中華文庫》多語種書系集中展陳,獲50多個國家和地區學者一致好評,因其不僅完成了通用語譯本,更涵蓋柬埔寨語、烏爾都語、斯瓦希裡語等近40種『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語言,將中華經典轉化為,全球南方學界可直接援引的研究文本。假以時日,中國學必將成為文明互鑒、知識共享的國際學術公器。

2025年6月,第九屆世界漢學大會在廣東深圳開幕,本屆?會主題為『理解中國:人工智能時代的漢學研究』,來自5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位漢學家與會研討。中新社記者 陳楚紅 攝

  以共生向新生,促進文明對話。中國學的深層價值,在於構建包容性的文明對話生態,為應對人類共同挑戰貢獻智與識。真正的突破在於認知的轉變——中國不再是被遠觀的靜態客體,而是與世界共同發展、共創未來的能動主體。這意味著一場從『解釋中國』到『通過中國來思考』的深刻變革,正在到來,方興未艾。

  俄羅斯學者謝苗諾娃曾感慨:『我有點羡慕未來的漢學家,他們在研究中國方面擁有無限機會!』這一感慨,正源於中國學日益豐富的全球視角與承載的使命——推動全球跨文化理解,為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提供東方智慧。

當地時間2025年6月9日,中國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辦『文明對話國際日』主題活動,包括主題對話會、文明交流互鑒長卷展覽以及『跨越山海的文明對話』文藝演出等活動。 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智啟新元。世界中國學大會昭示我們,未來的中國學,必根植於深厚人文傳統、馳騁於廣闊數字疆場,其目標不在於追求一家發聲,而在於達成百家共鳴。以人本智能尋求人類發展的世界中國學,注定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中國與世界的一大橋梁,為這個不確定的世界,賦予一份篤定與明達。

  作者:李嘉茵

  來源:東西問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