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
100餘臺(個)優秀舞臺藝術作品,1000餘件美術、書法篆刻和攝影作品,174個群眾文藝作品……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將於10月16日至11月5日在重慶市和四川省舉辦,旨在集中展現我國文藝新高度、新氣象及文藝工作者新作為、新風貌,辦成一場『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
近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致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的賀信精神,傾情投入、用心創作,新時代中國文藝百花園氣象萬千,展現出昂揚自信的時代風貌。
出精品、出人纔,舞臺藝術碩果累累
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期間,將有包括京劇《齊白石》、雜技劇《先聲》、舞蹈詩劇《蜀道》、歌曲《世界贈予我的》等在內的100餘臺(個)優秀舞臺藝術作品亮相,展現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此外,作為本屆中國藝術節的主體活動之一,全國優秀美術、書法篆刻、攝影三大作品展覽將為觀眾獻上精彩紛呈的視覺盛宴。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新時代,我國舞臺藝術佳作頻出,人纔輩出。
從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中感悟時代激情,從人民群眾火熱生活中挖掘題材,一批藝術作品受到好評:反映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話劇《青松嶺的好日子》、彩調劇《新劉三姐》;反映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話劇《塞罕長歌》《情系賀蘭》;反映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賡續紅色血脈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歌劇《紅船》;反映英模人物精神品質的河北梆子《李保國》、話劇《柳青》《谷文昌》……
人們記憶猶新的是,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正義必勝》中,80後藝術家任總導演,90後編導參與創作,演員中00後比例超過50%。年輕一代文藝工作者不負韶華,擔當重任。
開展新時代藝術領軍人纔培養,實施編劇、戲曲表演、聲樂、魔術、文藝院團管理、美術展覽策劃等領軍人纔培養計劃,舉辦新時代舞臺藝術創作領軍人纔高級研修班……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廣大文藝工作者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藝術訓練,提高學養、涵養、修養,努力追求真纔學、好德行、高品位,年輕一代的文藝人纔迅速成長。
人民需要文藝,文藝也需要人民。
不漏掉一個蒙古包,不落下一個牧民,是烏蘭牧騎對人民的承諾。『數十年如一日,烏蘭牧騎隊員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為廣大農牧民送去歡樂和文明,感人至深。』90後烏蘭牧騎隊員吳佳說,『我們將繼續為人民歌唱。』
在山間行走、林邊搭臺、河畔歌唱,寫山鄉巨變、時代發展、人民面貌……放眼全國,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激蕩歡聲笑語,凝聚奮進力量。
本屆中國藝術節將推出10場具有一定規模的群眾文化活動,拉近藝術與群眾的距離,還特別策劃了『跟著演出去旅行』『美術館之夜』等精品文旅線路,積極拉動文化和旅游消費。
接地氣、有活力,群眾文藝熱氣騰騰
不久前的中國農民豐收節,在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彭原鎮鄢旗坳村,秋季『村晚』火熱開展。大合唱《我的大西北》、舞蹈《香約慶陽》、戲曲聯唱《隴?秦聲》……廣大村民站上舞臺、當上主角。村民賀紅艷說:『在屬於自己的節日裡展示農民風采,真的很高興。咱農民的日子,是越過越紅火!』
一年四季,各地『村晚』熱氣騰騰,極大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也帶動了鄉村旅游和產業發展。
本屆中國藝術節上,群眾文藝愛好者、群眾文化工作者將帶來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群眾合唱、廣場舞等六大門類的精彩作品,參評第二十屆群星獎。
『共有5039個作品(團隊)參選,參與創作、演出及輔導人員約29.5萬人,174個作品(團隊)入圍終評。作品緊扣時代脈搏、深刻描繪現實生活。』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副司長閆曉東說,『部分參評團隊將組成小分隊,深入川渝基層,進景區、進街區、進社區,開展惠民演出。』
在湖北多地,總能看到廣場舞《雕花剪紙》的身影——男女老少齊上陣,舞步裡有剪刀、刻刀般的頓挫轉折,也有『喜鵲叫、雞鴨鬧』等生活化的場景,傳承了非遺,跳出了健康,滋養了心靈。
近年來,我國群眾文藝團隊遍地開花、不斷壯大,大量優秀作品有意思又有意義,讓人喜聞樂見、啟智潤心。
群眾創,群眾演。程序員表演傳統曲藝,科研院所工程師創演情景劇,餃子館經營者唱起新編民歌……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參與到創作、演出中,群眾文藝人氣高漲。
接地氣,有生氣。鄰裡溫情、鄉村振興、人工智能、基層治理、反腐倡廉、非遺傳承……高手在民間,廣大群眾擅長在平凡小事中挖掘真善美,從生活點滴中傳遞正能量,吹拉彈唱處處散發著濃濃的人間情、煙火氣。網友留言點贊:『有藝術水准,有生活氣息。』
善創新、巧跨界,傳統文化持續圈粉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根基,也是文藝創新的寶藏。
本屆中國藝術節的開幕式備受矚目,舞蹈詩劇《蜀道》將從五丁開道傳說追溯蜀道起源,展現『一條古蜀道,半部華夏史』。
近年來,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舞劇《杜甫》、川劇《夢回東坡》、揚劇《鄭板橋》、婺劇《三打白骨精》等優秀作品迭出。國潮音樂伴奏、少數民族舞蹈改編的廣場舞,融合傳統與現代,迅速圈粉。
一刷、二刷、三刷……中國美,看不夠。基於國寶文物創作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和舞劇《五星出東方》等,以舞臺藝術的形式讓文物活起來,成為爆款;越劇《新龍門客棧》進行了環境式的劇場探索,越劇新景觀吸引更多觀眾入園林、看春色。
科技賦能,讓文藝創作的敘事方式、表現形式、傳播渠道等不斷豐富。
新國風沈浸式幻境秀《新劉海砍樵》,賦予傳統藝術、歷史傳說以嶄新的視聽感受;中國國家話劇院話劇《蘇堤春曉》推出第二現場,各地觀眾千裡共賞;中央民族樂團聯合抖音直播發起『DOU有國樂』計劃,百餘名藝術家入駐開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出新出彩、破壁出圈,優質文化資源跨越山水阻隔,讓廣大人民群眾足不出戶就能看戲、聽曲、學藝。
『本屆中國藝術節將采用「互聯網+演藝」模式,讓創新賦能藝術,讓藝術創新出彩,拓展藝術表現空間,提昇審美體驗。』文化和旅游部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