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網媒聯播

『十四五』·答卷——文脈賡續譜新篇

時間:2025-10-23 10:33:35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作者: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昇國家文化軟實力,重點要在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幾個方面下功夫。五年來,從城市到鄉村,從線下到線上,文化發展成果惠及億萬群眾,文化軟實力持續增強,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讓我們通過『十四五』文化答卷成績單,感受中華文明的蓬勃生機。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生活的精神家園。而公共文化服務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基石。

  『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目標提出:公共文化服務布局更加均衡,服務水平顯著提高,服務供給方式更加多元,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取得新突破。

  《『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全國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美術館、博物館、藝術演出場所等各類文化設施數量達到7.7萬個等具體目標。

  五年以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建設持續推進,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更加健全。截至2024年底,全國共有縣以上公共圖書館3248個、群眾文化機構近4.4萬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4萬多個,群眾享受文化服務有了更多的好去處。

  北京大學教授李國新:『十四五』設的目標,我們已經圓滿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更加均衡,『十四五』均衡均等化明顯推進,我們的服務水平顯著提昇,我們的供給主體多元化、多樣化更明顯。公共文化服務的數字化、智慧化水平,現在在全世界是領先的,所以總的目標我覺得圓滿實現。

  在《『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中提出,2025年預期全國公共圖書館年流通人次10億—11億人次。實際上,到2024年全國公共圖書館服務人次就達13.4億,高效完成『十四五』規劃的目標任務。

  這五年,我國持續推進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已建成圖書館、文化館分館和基層服務點9萬多個。創新拓展城鄉公共文化空間,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間』4萬多個。公共文化服務不僅空間布局更加均衡,服務質量和水平也穩步提昇。

  北京大學教授李國新: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從大的方面來說是兩大類,一類稱為城市書房,一類稱為文化驛站。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強調的是空間小而美,在理念上不搞大拆大建,深入到老百姓身邊,特別強調它的品質一定要適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這幾年,很多『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成為公共文化服務『新地標』。這些公共文化空間有的嵌入商圈、公園、人流密集地區,形成開放式、嵌入式的服務空間。在浙江杭州的之江文化中心,現在每到周末和節假日就格外熱鬧。

  隨著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提高,『十四五』期間,群眾文化活動更火、氛圍更濃。人人可讀、處處可讀、時時可讀的全民閱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紮實推進,村晚、村歌、村舞、村戲等『村字號』文化藝術活動蓬勃開展,『市民夜校』『全民藝術普及』活動燃遍城鄉,從城市到鄉村,群眾文化活動正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生動注腳。

  『十四五』時期,公共文化服務的高質量發展也為文化產業發展創造了更堅實的需求基礎和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文化產業規模持續壯大,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進一步提高。近五年來,文化產業發展蓬勃興旺。2024年全國文化產業營業收入達19.14萬億元,比2020年增長37.7%;規模以上文化企業數量達到7.8萬家,比2020年增加1.3萬家。文化產業從傳統模式向融合創新轉變。不僅實現了『十四五』規劃目標中『量』的擴張,也實現了『質』的提昇,文化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就『十四五』時期公布的規劃來看,針對文化產業和旅游業部分增長,都提的是方向性目標,要保持適度增長。之所以這麼提,因為文化總體來說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領域,這個部分很難簡單地用特定的量化指標來對它的發展,尤其是它的品質有一個界定,但是從實際發展數據來看,實現了『十四五』提出的保持適度增長總體目標。

  2024年,全國文化產業營業收入比2020年增長37.7%,這意味著在這幾年中,全國文化產業營收年平均增速超過了8%,文化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中增速最快的產業之一。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也說明了中國整體居民消費在昇級。昇級很重要的表現就是如果按恩格爾系數,也就是人們的剛需佔到需求支出裡面的比重,如果相對下降,就體現了人們消費水平的提昇,也反映了一個國家整體經濟的昇級特征。所以文化產業佔國民經濟的比重在增加,我覺得很重要的一個表征就是反映了中國經濟水平的提昇,也反映了整個居民消費結構的進一步優化。

  『十四五』期間,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最為明顯的特點就在於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這五年,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技術驅動已成為文化產業保持高於國內生產總值平均增速的最重要的引擎。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催生的數字創意、網絡視聽、數字出版等新業態,不僅重塑了產業格局,更讓文化產品以更高效、更創新的方式觸達億萬受眾,為文化產業發展注入了不竭動能。這些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新業態已成為文化產業的主導力量。

  國潮經濟的興起,也是『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的亮眼篇章,漢服、故宮文創、博物館熱等現象,讓傳統文化在當代煥發出新的生機。

  在景德鎮,國潮文化讓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相互交融,千年瓷都煥發新生。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標志性符號,景德鎮陶瓷產業年產值突破900億元,每年吸引超過6萬名『景漂』匯聚,形成獨特的文化現象,讓瓷器之美在當代綻放新的光彩。

  年輕人對於國潮文化的喜愛也帶動了漢服產業的蓬勃興起。山東曹縣作為全國最大的漢服生產基地,漢服年產能超5000萬件,帶動就業10餘萬人。漢服產業已發展為集設計、制作、體驗、旅游於一體的完整鏈條,讓傳統服飾成為文化自信的生動表達。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經濟研究院院長魏鵬舉:中國文化、中國審美、中國故事以國潮經濟的方式在『十四五』時期越來越令人矚目、越來越火爆。國內的國潮經濟,無論是博物館的文創、景區各種各樣授權開發的特色旅游紀念品或者文創產品,還有特色非遺美食,既賺了文化的錢,同時也起到了文化傳播、文化軟實力提昇的作用。

  『十四五』期間,文旅融合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突出亮點,文商體旅融合已從簡單的『文+旅』昇級為『文商體旅』的綜合業態,為旅游產業注入了新活力。

  如今,優秀文化資源得到深度挖掘與創新利用,文化創意元素有機融入旅游開發,讓旅游不僅『有看頭』更有『內涵』。良渚、殷墟、三星堆等文化遺址帶動旅游人次大幅增長;三峽大壩、港珠澳大橋、中國天眼等標志性工程成為展示中國式現代化成就的『文化窗口』。文旅融合催生了『跟著演唱會去旅行』新風尚,2024年演唱會、音樂節跨城觀演率超60%,年輕人『為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市』已成為常態;『文物游』『非遺游』『考古游』持續昇溫。更令人欣喜的是,『文商體旅』融合已延伸至『文旅+科技』,沈浸式數字文旅產品互動性強、體驗感足,讓游客在『看山看水看風景』的同時,深度體驗風土人情和文化之美。

  『十四五』期間,我國文化建設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奮的答卷。這份答卷,不僅體現在公共文化服務的提質增效、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更體現在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豐碩成果與中華文化影響力的顯著提昇。

  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我們系統推進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文化傳承與保護深入人心。文化不再是單一的『事業』或『產業』,而是成為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實現了硬實力與軟實力的綜合提昇。從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裡』到文化產業的『新賽道』,從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到文化自信的『全面彰顯』,『十四五』文化建設的成就,是人民文化獲得感、幸福感的生動寫照,更是文化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的有力證明。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