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時政要聞

焦點訪談?資源、經濟、生態 共同書寫『十四五』高質量『答卷』

時間:2025-10-24 10:17:13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作者:

  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十四五』期間,我國自然資源家底更加厚實。截至2024年底,全國的耕地面積達到19.4億畝,牢牢守住了耕地保護紅線。我國是全球增綠最多最快的國家。全國森林覆蓋率達25.09%,比2020年提高約2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達到209.88億立方米,提前實現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2030年目標。

  不久之前,在浙江省嵊州市剡北村的村民代表大會上,大伙兒協商村集體土地流轉事宜。經過溝通後,村民們一致同意將村內新增的300畝耕地,通過公開招投標的方式統一流轉給種糧大戶進行經營管理。這新增的300畝耕地是從哪裡來的呢?

  從2021年起,浙江啟動了百畝方、千畝方、萬畝方永久基本農田連片整治工程,也稱作『百千萬』工程,主要采取土地平整、水利設施建設、生態廊道植入等綜合措施,將零散的『巴掌田』『補丁田』改造為集中連片、設施完善、生態良好,適合規模種植和現代化農業生產的優質良田。種糧大戶趙金榮此前一共流轉了1436畝耕地,在他的機械化作業和精細田間管理下,水稻畝產和此前相比提高了200斤。這也讓他對新增的300畝地很感興趣。

  『百千萬』工程,一方面對散碎的『存量』土地進行整治、提昇,同時還以高標准建設出一批『增量』。在距離嵊州市不遠的湖州市吳興區,一片新開墾的耕地直接按照高標准農田進行建設。除了種田之外,這裡還打通了水產養殖、茶果產業、林下經濟、設施農業『五區協同』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比如創新的跑道養魚、稻蝦輪作等新型種養模式,讓農田效益倍增。

  中國用佔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0%的人口,18億畝耕地是我國一直以來嚴守的紅線。『十四五』期間,得益於全國各地類似浙江『百千萬』工程這樣的多措並舉,截至2024年底,全國耕地面積達到19.4億畝,比2020年增加了2800萬畝,牢牢守住了耕地保護紅線。其中,黑龍江、內蒙古、河南、吉林、新疆等省(區)耕地面積均超過了1億畝,耕地的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格局逐步形成。

  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副院長賈文龍:『「十四五」期間自然資源系統牢記總書記囑托,牢固樹立系統觀念,突出把握量質並重、嚴格執法、系統推進、永續利用等重大要求,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

  嚴守耕地紅線、提昇耕地質量是『十四五』期間我國自然資源保護工作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被列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用系統化治理的思路統籌生態文明建設。

  面對有限的自然資源,科學布局、合理規劃是關鍵。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重大部署,組建自然資源部,將此前涉及多個部門的空間規劃職能進行整合,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

  『十四五』期間,我國國土空間格局持續優化。國家和省市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已經全部批復實施,專項規劃、詳細規劃有序銜接,構建起『五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形成了全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一張藍圖』。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林堅:『在沒有「多規合一」之前,規劃打架的事情比比皆是,不少地方嘗試著推進「多規合一」,總書記說的要形成一張藍圖,一張藍圖繪到底,要堅持系統觀、全局觀,通過統籌兼顧讓大家形成相應的合力。』

  同時,我們還摸清了土地、礦產、海洋、水、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和國家公園等九大類自然資源的家底,構建了『一張圖一套數一張表』的管理體系。讓涉及自然資源管理的各部門,可以在一個統一的平臺上,參考統一的底圖,以統一的標准,進行統一的規劃。這一系列改革為我國國土空間的持續優化奠定了基礎。

  賈文龍:『通過司局融合、部局融合、部門融合、部省融合的四個融合工作機制,系統性重構了保護與發展的辯證關系,將生態紅線轉化為發展底線,將資源約束轉化為創新動能,紮實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然資源治理現代化路徑。』

  在科學的理論指導和清晰合理的頂層設計之下,『十四五』期間,我國在自然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上實現了很多非凡成就。

  在保護層面,實施了重要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比如,治理歷史遺留廢棄礦山240多萬畝,整治修復海岸線820公裡、濱海濕地76萬畝。紅樹林面積恢復至46.5萬畝,是世界上少數紅樹林面積淨增長的國家之一。同時,實施了27個『山水工程』,保護修復面積8000多萬畝。經過不懈努力,我國已經成為全世界增綠最多、最快的國家,完成國土綠化面積5.49億畝,其中造林面積1.85億畝,相當於一個福建省,新增森林蓄積量相當於一個大興安嶺林區,提前實現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2030年目標。

  林堅:『一體化治理從根本上改變過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單要素治理模式,轉向統籌謀劃、系統施治的做法,從而實現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綜合生態效益的發揮,要求我們在認知上將山水林田湖草沙視為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在實踐上打破部門和要素界限,實施整體保護、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

  保護和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歸根結底也是為了高效、綠色開發和利用資源,造福人民。『十四五』期間,我國強化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過程節約,堅持做優增量、盤活存量,推進資源高效綠色開發利用,讓有限資源產生無限價值。

  國慶期間,無錫古運河畔的一場江南風情燈光秀吸引了很多游客前來打卡。不過就在幾年之前,這裡還曾是一片『工業鏽帶』。

  2007年至2019年間,無錫老鋼鐵廠搬遷之後,佔地面積約3.5公頃的廠區長時間閑置。這片緊鄰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區域,一度成為了城市發展的一道裂痕。『十四五』期間,無錫市將工業遺存改造納入『十四五』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規劃,秉持節約集約用地理念,通過系統性規劃與政企聯動,讓工業遺存從『鏽帶』變成了『秀帶』。

  曾經的老廠房變身為6.2萬平方米城市會客廳,打造游客集散中心、購物中心、文化山谷等五大空間,一站式滿足了市民和游客軌道交通、公共服務和消費需求,促進了區域城市功能結構優化完善。

  無錫鋼廠的轉型實踐並非個例,『十四五』以來,我國已累計處置閑置土地500多萬畝,完成低效用地再開發171萬畝。2021年至2024年,我國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也就是『地耗』下降了15.97%,提前完成了『十四五』時期下降15%的預期目標。

  林堅:『促進資源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助推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式外延擴張向集約高效內涵挖潛的高質量發展方式轉型,不僅有效破解了發展中資源要素瓶頸問題,也證明了向存量要空間,將是支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

  除了向存量要空間,我國還積極向科技創新要產出,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面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效率。

  『十四五』期間,我國新發現大中型油氣田和礦產地534處,油氣、銅、鋰等戰略性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取得重大突破;海洋能、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態勢良好,海洋生產總值達到10.5萬億元,比『十三五』末增長了34%。

  在依海而建的天津南港工業區內,有著目前全國單機規模最大的反滲透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一體化項目。5條生產線,日產量達15萬噸,可以滿足68萬城鎮居民的單日用水量,全年可替代、節約淡水資源超過5000萬噸。

  這個項目還可以和園區內的其他產業協同發展。比如和它一牆之隔的中國華電,目前其發電用水就可以100%使用淡化海水,而電廠每日排出的1600噸濃鹽水,又可以回送到海水淡化項目,實現廢水零排放。這樣的協同發展模式,既節省了經費,又實現了資源的充分利用和綠色發展,這正是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

  從耕地紅線到『多規合一』,從生態修復到處置閑置土地,『十四五』時期,我國自然資源工作以『守底線、保安全、促發展』為主線,既夯實了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基礎,又守護了綠水青山的生態本色。這份涵蓋資源、經濟、生態的『答卷』,不僅為自然資源的『十四五』規劃畫上了圓滿句號,更為『十五五』時期乃至更長階段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可持續的發展動能。

  編輯?王萌 陳春曉 王江帆 范珊珊

  攝像?朱邦錄 鄒世誠 葉海春 王博豐

  策劃?牟宗勇 餘仁山 牛彥敏

  剪輯?趙雲龍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