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的藍圖要來了。
『十五五』時期(2026—2030年)是中國邁向2035年遠景目標的關鍵衝刺階段。
剛剛閉幕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釋放出諸多新信號。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於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舉行。中央政治局主持會議。新華社記者丁海濤攝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強大國內市場……這些重要部署,勾勒出『十五五』的戰略重心。
中國不再僅僅追求快,而要更加追求好;不僅要發展,更要安全。
『十五五』,為何是中國關鍵一躍?
『十五五』處於一個特殊歷史節點:從2025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只剩兩個五年。而『十五五』,正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
與此同時,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風高浪急』,大國博弈、科技競爭、產業鏈重組等『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
在這一背景下,『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將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作為必須遵循的原則,凸顯形勢之嚴峻、任務之艱巨。
全會公報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和重大部署將塑造不一樣的五年。
如,公報中的『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是一大亮點。
面對全球產業鏈重構與脫鉤斷鏈風險,中國決心守住制造業基本盤,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乾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公報提出的『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是『十五五』的主要目標之一。會議強調要『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目前,中國在新能源汽車、光伏、5G等領域已形成全球領先優勢,但在高端芯片、工業軟件、生物醫藥等關鍵領域仍存在『卡脖子』風險。『十五五』時期,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與安全,將是關乎發展全局的生命線。
全球科技競爭白熱化,意味著國家資源將更集中投向關鍵領域,新質生產力驅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將更加彰顯。
可以預見的是,在『十五五』期間,以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有望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在公報中被著重提出,凸顯內需戰略的昇級。
公報提出『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於物和投資於人緊密結合』。中國高質量發展需要協同推進『人』和『物』的投資。『投資於物』與『投資於人』緊密結合,把更多資金資源『投資於人』,為經濟長期發展儲備動能。
此外,『堅決破除阻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卡點堵點』,指向地方保護、市場分割等深層次結構問題。未來五年,中國將努力實現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
公報還提出『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並將『國家安全屏障更加鞏固』列入主要目標。
『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加強重點領域國家安全能力建設』……在動蕩變革的世界中,中國正著力構建『發展與安全深度融合』的韌性體系。
在做大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的議題也被提及,公報提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這意味著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或將進入深水區,社會保障體系將從廣覆蓋邁向更公平、更可持續。
除了經濟與科技的核心議題,預計中國『十五五』規劃還將展現出對發展整體性、包容性與可持續性的深層考量。公報在多個社會民生領域的部署,標志著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入全面協調推進的新階段。
如,對『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行重點部署,這不僅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更是暢通城鄉經濟循環、促進社會公平的關鍵舉措。
在區域發展層面,『優化區域經濟布局』旨在破解發展不平衡問題,通過發揮不同區域的比較優勢,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加強海洋開發利用保護,也是戰略布局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是拓展發展新空間、構築競爭新優勢的必然選擇。
『十五五』時期將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的關鍵一躍。往創新走、往安全走、往內需走,這不只是國家戰略,也是屬於每個人的時代機遇。
(『三裡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