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國內資訊

守護民生璀璨,他們讓微光匯聚成星河

時間:2025-10-30 20:30:18  來源:中國人壽壽險黑龍江省分公司  作者:

  保險,這張以契約為經緯、以信任為底色的民生安全網,正因無數代理人的俯身耕耘,纔得以從抽象的條款轉化為觸手可及的溫暖——它接住過務工者病床前的焦灼,托起過鄉村家庭的希望,也在政策與民心之間架起了一座看得見的橋梁。

  走近王艷玲、徐敬、蘇寒宵們的日常,我們會發現他們的光芒。在社區樓宇間、在細致演算中、在風險規劃圖上,他們是政策落地的『翻譯官』、家庭風險的『規劃師』、民生保障的『踐行者』。他們的故事裡沒有驚心動魄的傳奇,只有平凡人用專業與執著書寫的『民生答卷』。他們像一根根『毛細血管』,輸送著保險服務民生的溫度;又似夜空中的星星,以個體微光匯聚成保險保障守護民生的璀璨星河。

  『保險不是奢侈品』

  深圳分公司的王艷玲加入中國人壽以來,用近30年的時光將『功到自然成』五個字刻進職業生涯的每一個細節。從最初的陌生拜訪到如今對近萬名客戶的『有求必應』,從個人連創佳績到帶領團隊深耕,王艷玲用保單整理冊裡的密密麻麻的批注、社區駐點時的汗濕衣衫、理賠服務時的高效響應,詮釋著金融保險如何成為服務民生的『隱形翅膀』。

  王艷玲的辦公桌上,攤開著一本客戶檔案冊,在『客戶地址』一欄畫著醒目的問號。早在十幾年前,她已經開始自覺整理『沈睡保單』,近年來更是響應金融監管和公司的號召,帶領團隊開啟了一場持續的『客戶檔案完善工程』,至今已為數百位老客戶補充缺失信息、更新保障缺口。

  整理『睡眠保單』,這項看似瑣碎的工作背後,是對風險的深刻洞察。她的筆記本裡記錄著一些讓人揪心的案例:某企業員工突發身故,因保單受益人信息錯誤導致家屬與單位陷入糾紛;獨居老人的保單因聯系方式失效,保費斷繳導致保障終止。『保險的溫度,藏在這些別人看不見的細節裡。』如今,她已經『自主研發』出『保單體檢三步驟』:信息核對、受益人確認、保障缺口分析,把保單和客戶信息梳理作為每天的基本任務。十年時間專注地做好一件事,王艷玲和她的團隊伙伴們一起成為沈睡保單的『喚醒者』。

  致力於讓普惠保險穿透城市肌理,王艷玲還在惠民保的宣教和服務中榮膺『推廣先鋒』和『形象代言』。2024年的深圳香蜜湖街道,王艷玲和團隊成員支起了國壽宣教帳篷,桌子上擺放著『深圳惠民保』宣傳冊和手機支架——這是她連續第三年在社區駐點推廣這項政府民生工程。作為深圳市政府十大民生項目公益形象大使,她創新模式,與香安社區、南天社區簽訂協議,成為唯一進駐社區工作站的商業保險機構。

王艷玲介紹養老服務

  直播鏡頭前的她同樣游刃有餘。2024年惠民保推廣期間,她每周三晚六點准時開播,用『醫保報銷後還能再報多少』的實際案例代替枯燥條款,單場直播吸引數萬人次觀看。『很多人覺得保險是奢侈品,其實惠民保就像社區便利店,可以花小錢辦大事。』

  每個周末,王艷玲的身影總會出現在不同的社區活動中:在香蜜湖社區帶領孩子們探訪獨居老人,在園嶺街道為初中生家長開設『青春期溝通技巧』公益課,在黨員市集設立『保險義診臺』。惠民保宣傳、保單整理、兒童財商教育——這些已成為她每日工作的必選項。

  當沈睡保單被喚醒、惠民保走進千家萬戶、年輕代理人接過服務的接力棒,王艷玲用近30年的堅守證明:金融保險的價值,不僅在於保單上的數字,更在於穿越時間的承諾與擔當。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王艷玲表示非常喜歡尼采的這句名言。『對我而言,讓每個家庭都擁有安心的保障,就是最動人的「起舞」。』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王艷玲總是謙虛地說:『我好像只喜歡做工作,其他的興趣愛好也沒有,好像只擅長做服務……那就盡力把工作做細、做好。』在這些朴實語言的背後,凝結著她用專業和專注凝結出的『功到自然成』,截至目前王艷玲服務客戶數已經超過1萬人。

  『保險不是簡單的商品交易』

  『保險不是簡單的商品交易,而是用專業知識為家庭構建風險防火牆。』在中國人壽北京市分公司,有這樣一位深耕保險行業16年的資深營銷員——徐敬。2009年從金融專業畢業後,他帶著對金融服務民生的初心加入中國人壽。

  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位績優代理人如何將『普惠金融』的宏大敘事,轉化為辦公室裡的速算表、企業宣講會的案例分析、新市民手機裡的理賠進度條,用專業與溫度編織出一張覆蓋城市各個角落的金融保障網。

  徐敬的辦公桌上,整齊碼放著十多本寫滿數字和方案的筆記本,一本本翻開,記錄著保險營銷從『產品導向』到『需求導向』的轉型軌跡。2015年以前,行業的傳統模式是按照市場主推產品為客戶設計保障方案;而現在,他的筆記本裡貼滿了不同行業客戶的需求分析圖——早餐店老板的意外險配置、互聯網大廠員工的個稅優化方案、退休教師的養老金測算表。

  這種轉變源於金融專業對市場感知的理性判斷,更源於一次客戶主動尋求保障方案的感性碰觸。2018年,一位從事IT職業的客戶拿著七份保單找到徐敬,其中既有長期、短期重疾保險,又有以理財為目的的增額壽險、投連險,保障功能重疊,卻沒有基礎的健康保障——醫療險。『從他擁有7張保單能看出,客戶具備很好的保險意識。但保險功能的重疊、重要保障的缺失也讓我意識到,再叡智的客戶面臨專業區隔時,也存在認知盲區,需要有人為他們梳理最真實的需求。』徐敬用兩周時間為客戶重新規劃,保留核心保障,替換重疊產品。在補足風險『漏洞』,夯實堅固隔離牆後,每年還為客戶節省了4000餘元。在徐敬看來:『真正的專業,是讓客戶「買得對」,「買得對」比「買得多」更有效。』

  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如何讓大眾准確認識個人養老金?如何引導和幫助客戶為老年生活進行科學、長期的財富儲備?徐敬給出的答案是不斷深入企業、社區進行個人養老金知識宣導,將復雜的政策條款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通過一步步指導公眾如何開戶、如何計算稅收優惠、如何選擇產品,他努力消除信息壁壘,力求搭建一座連接國家政策、金融保險機構與普通民眾的橋梁。

徐敬在宣導會現場

  有人一場宣導會聽下來感悟頗深:『以前覺得自己年輕,退休離自己還很遠,聽了徐經理的宣導,我纔明白國家給予「稅收優惠」推動個人養老金制度,是引導我們大家未雨綢繆、笑對未來的「百歲人生」。』

  個人養老金賬戶『開而不繳』是制度推行之初的一大『頑疾』,經過徐敬的宣導,大家『吃透了』政策,清楚了得失,2000餘人在他的引導下主動開設個人養老金賬戶,其中大部分客戶已實現連續2年繳存。

  在徐敬的客戶檔案裡,有一頁特殊的『普惠產品推廣記錄』:2022年推廣『北京普惠健康保』127份,2023年推動個人養老金開戶536戶……這些業務往往傭金微薄,但他卻樂此不疲。『普惠金融不是口號,是讓快遞員、保潔阿姨、早餐店主這些最需要保障的人,獲得安全感。』徐敬的各種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北京普惠健康保』的特性,筆記中標注著『帶病可保』『醫保目錄外報銷』等關鍵信息。

  不到200元一份的『惠民保』傭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在徐敬看來,代理人是普惠金融落地的『最後一公裡』:『國家推出個人養老金、惠民保,最終要靠我們把政策「翻譯」成老百姓聽得懂的話、算得清的賬。』這種『不唯業績論』的堅持,源於他對行業使命的深刻理解,2024年,徐敬獲評中國人壽『普惠金融先鋒』。

  『我的職業理念很簡單,』徐敬在采訪結束時說,『就是永遠做客戶身邊最可靠的「財富管家」,讓每個家庭都能在金融服務中感受到國家發展的溫度。』這句朴實的話,或許正是千萬保險從業者沈浸在一線的生動注腳。

  『保險就是站在未來看現在』

  從繼承母親衣缽的『保險新人』到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RFC),從家族財富傳承規劃師到兒童財商教育的公益踐行者,浙江財經大學理學與經濟學雙學士、英國南安普頓大學風險管理碩士蘇寒宵深耕保險行業14年,用專業與溫度詮釋著『站在未來看現在』的長期主義理念,將普惠金融的種子播撒在客戶心間。

  『保險是傳遞責任的事業,這顆種子早在童年就埋進了心裡。』蘇寒宵的母親是中國第一代保險代理人,1997年那個夏天,母親冒雨為客戶服務的身影,成為她對保險行業的最初記憶。2010年,母親邀請她參加世界華人保險大會,峰會現場數千名從業者探討『保險如何守護家庭』的場景,讓原本在國企工作的蘇寒宵毅然轉身:『那一刻我意識到,保險不僅是商品,更是跨越生命周期的風險管理藝術。』

  為系統掌握風險管理邏輯,她遠赴英國深造,將精算模型與本土實踐結合。回國後,她運用『家庭風險雷達圖』,通過分析家庭結構、收入曲線、贍養責任等12個維度,為客戶繪制全生命周期風險圖譜。某企業主客戶在她的規劃下,通過『終身壽險+保險金信托』組合,為家庭和子女的終身照料做好了充足的准備。『原來保險可以像精密儀器一樣,精准匹配每個家庭的需求。』蘇寒宵的客戶總是能夠在她的講解中有所收獲。

  對蘇寒宵來說,最重要的參考資料便是客戶家庭財務分析報告。其中,90後客戶思思的情況很有代表性:對於年輕的『月光一族』,空有強烈的保險意識,卻常常感慨入不敷出,沒有『餘錢』支付保費。蘇寒宵為她算了一筆賬:作為『咖啡續命』的職場人士,思思僅一年的『咖啡支出』就過萬元。如何幫助客戶在保持生活習慣的同時完成『投保』的夙願?蘇寒宵建議客戶不妨用自己手衝代替外購咖啡。提前列支一年的『咖啡資金』,留足准備『手衝』用具和全年咖啡豆資金之餘,將節省下來的資金轉化為保費。最終,喜歡咖啡的小姐姐用咖啡中『省』下來的資金配置了『百萬醫療險+定期壽險』組合。蘇寒宵表示:『當年輕人意識到每天少喝一杯咖啡能配置一份意外險;少喝一周咖啡能夠補充一份惠民保時,保險保障兜底穩穩的人生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

  針對浙江民營經濟活躍的特點,她開發『企業主風險防火牆』服務:通過分析企業現金流與家庭資產的關聯性,設計『僱主責任險+關鍵人保險』方案。2023年,她為某模具企業設計了團體意外險,在員工操作事故後48小時內完成理賠,幫助企業避免了200萬元的經濟糾紛。『蘇老師不僅懂保險,更懂我們制造業的痛點。』用保險為這家企業解決的『大矛盾』,企業主對蘇寒宵贊不絕口。

  面對家族傳承的復雜需求,她創新『三代人對話』工作坊。客戶在蘇寒宵的引導下,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子女理解『財富管理權≠所有權』,最終達成家族信托的共識。『傳承不僅是資金的轉移,更是責任與價值觀的延續。』蘇寒宵在著作《站在未來看現在》中寫道。

蘇寒宵分享保險理念

  每個周末,蘇寒宵的『彩虹財商課堂』都會在當地圖書館開課。她用『糖果分配游戲』教孩子們區分『需要』與『想要』,用『模擬超市』讓小學生理解預算管理。曾有位母親反饋:『孩子現在會主動把壓歲錢分成「儲蓄罐」「分享罐」和「消費罐」,讓孩子們在游戲中感受財商教育,這比任何說教都見成效。』

  『現在的智能工具讓普惠服務更精准。』蘇寒宵展示著中國人壽AI核保系統:通過人臉識別與健康數據聯網,客戶最快3分鍾即可完成投保。作為兼具信息科技和風險管理雙專業的保險精英,她陳述著自己對於金融科技的感悟:『科技不是冰冷的代碼,而是縮短服務距離的橋梁。』

  保險是站在未來看現在,做好保險規劃是長期主義者的時代答卷。『站在60歲回望,今天的每份規劃都在為未來築牆。』這不僅是她的職業信條,更是一代保險人為民生保障書寫的時代答卷。

  結語

  王艷玲、徐敬、蘇寒宵們是中國人壽『百星』代理人群體的縮影。他們以個體微光匯聚成服務民生的星河,讓保險這一『社會穩定器』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在這些保險人身上,也體現出中國人壽如何通過一次次紮實的服務實踐,將『普惠金融』的國家戰略轉化為千家萬戶的安心與踏實,讓金融保險成為守護民生的『穩定器』與『壓艙石』。

  當保險從『紙上條款』變為『雪中送炭』,王艷玲、徐敬、蘇寒宵們是當之無愧的『風險守護者』。於是,我們讀懂:金融的溫度,不過是一顆顆『星星』用歲月兌現承諾,用專業化解焦慮,用遠見守護那份讓人民『觸手可及』的安心。(注:文中所有客戶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