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光新聞客戶端消息(新聞聯播):住房,是萬家燈火的棲居之所,更是丈量民生福祉的溫暖標尺。當『住有所居』的承諾逐步落地,『住有宜居』的向往便在龍江大地愈發熱切。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十四五』期間,黑龍江省以實乾為筆、民生為墨,在城鄉之間鋪展了一幅從『安居』到 『宜居』、從『安心』到 『舒心』的人居蝶變長卷,讓每個普通人的『家』故事,都成為時代發展的生動注腳。
今天,年過花甲的臧玉庫終於迎來了期盼已久的喬遷之喜。從一年內被迫三次搬家的窘迫困頓,到如今手握新房鑰匙的踏實安穩。臧玉庫說是公家給了他一個小家。
在哈爾濱,這樣的暖心故事每天都在續寫。僅市內最大的公租房小區,就已為兩千多戶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畫上了『拎包輾轉』的漂泊句點。然而,『安居』僅僅是幸福的起點。如何讓這份『安心』常駐?答案,藏在小區物業那厚厚的『暖心檔案』裡。
一本本『暖心賬』,恰是龍江五年住房保障『民生答卷』中最溫情的注腳。這五年,一座座保障性住房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穩穩托起城鄉近五百萬群眾的安居夢,相當於築起一座嶄新的宜居新城。這份溫暖,不僅在城市湧動,也惠澤縣城鄉村。
『家』的模樣在迭代,『家』的期盼也在昇級--早已超越遮風避雨,向著更恆久的舒適與便利延伸。五年間,承載城市記憶的『高齡』老舊小區紛紛『煥新』,『家門口的幸福昇級』正在龍江大地加速上演。在寶清縣,全省首個縣級長輸供熱管網項目今天正式投運,這條綿延39.25公裡的『熱力動脈』,如同溫暖的臂膀環抱全縣主要居民區720萬平方米供熱面積,為8.4萬戶居民送去冬日裡源源不斷的暖流。
這份暖意,此刻同樣流淌在黑河市改造後的老舊小區裡。
『住』進幸福家,遠不止於一間暖屋、一套新房。五年來,黑龍江省以地下『生命線』改造為抓手,累計新建改造供排水、燃氣、供熱等地下管網超2.2萬公裡,公共供水水質綜合合格率超95%;集中供熱面積達11.26億平方米,新增1.3億平方米;城市燃氣普及率提昇至96%。一場覆蓋『表裡』、重塑肌理的系統性改造,正深度更新著城市脈絡與生活底色。這份蝶變,在以『煤城』聞名的鶴崗市尤為動人。昔日的廢棄棚戶、沈陷坑疤,如今已悄然『愈合』。
從『城市傷疤』到『生態氧吧』,五年來,黑龍江打造城市綠道1800公裡,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5.54平方米,『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正成為龍江百姓觸手可及的生活標配。從安居到安心,從舊屋到新家,從擦亮城市的『面子』到夯實生活的『裡子』……黑龍江用五年時間,書寫了一部熱氣騰騰的人居變遷史。而這,正是『民生』二字最紮實的落地、最溫暖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