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龍江看天下  >  網媒聯播

關鍵詞讀懂『十五五』|未來產業,如何塑造中國發展新未來

時間:2025-11-04 11:03:06  來源:央廣網  作者:

  央廣網北京11月3日消息(記者文峰)『關鍵時期的關鍵部署。』10月20日至23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建議》明確提出,要探索多元技術路線與商業模式,推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未來產業如何塑造中國發展新未來,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分量與地位

  『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橕。』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載體,未來產業的發展軌跡不僅反映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更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生成陣地,預示著國家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建議》明確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擺在戰略任務的第一條,部署優化提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促進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4方面重點任務。《建議》點名的六大未來產業都屬於實體經濟,充分反映了我們一以貫之『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和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的鮮明導向。

  10月24日,在中共中央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鄭柵潔介紹說,可以從『固本昇級、創新育新、擴容提質、強基增效』4個方面來把握重點任務。他指出,『創新育新』,就是要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2024年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已超18%,而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等領域的階段性突破,正印證著未來產業的增長潛力。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發展研究室主任鄧洲認為,未來產業的突破將徹底更新傳統技術路徑,重塑全球產業競爭格局。誰能率先實現核心技術突破、掌握關鍵專利、主導國際標准,誰就掌握了國際競爭力的主動權。這些產業將與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戰略新興產業協同,催生數個萬億元級市場,成為支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

  政策擴維與城市布局

  未來產業的成長,離不開政策與布局的雙重賦能。在第25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工信部部長李樂成明確提出,要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開闢腦機接口、量子信息等新賽道,創建未來產業先導區。

  今年以來,工信部已密集出臺多項專項政策:從高性能生物反應器『揭榜掛帥』,到生物制造中試平臺培育,再到腦機接口產業發展實施意見等,政策體系正從『頂層設計』向『精准落地』延伸。

  以腦機接口領域為例,相關政策明確2030年目標:形成安全可靠的產業體系,培育2至3家全球領軍企業,綜合實力邁入世界前列。這種『目標導向』的政策設計,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清晰路徑。

  事實上,地方層面已開啟相關布局。北京7月出臺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措施,上海9月推出前沿技術創新與未來產業培育政策,天津、深圳、廣州等經濟體量大的城市同樣依托自身優勢精准發力,形成『全國統籌、地方特色』的布局和格局。

  數據顯示,我國生物制造產業規模已近1萬億元;合肥聚集全國近1/3量子科技企業,相關設備廣泛應用於政務、金融領域;2023年具身智能市場規模達4186億元,預計2027年將突破6300億元。

  6G領域的突破更具標志性意義。今年4月,南京舉辦的全球6G大會上,紫金山實驗室發布全球首個6G通智感融合外場試驗網,開展低空巡檢、物流等商業試點。此前該實驗室已建成6G端到端實驗平臺,創造10餘項太赫茲傳輸『世界第一』,彰顯了我國在未來通信領域的先發優勢。

  『產學研』與新生活

  未來產業的發展,正推動產學研機制發生深刻變革。高校作為創新源頭,已率先調整科研布局。

  以『腦機接口』為例,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整合生物醫學工程、人工智能等資源,成立腦機接口或類腦研究中心;天津大學依托未來技術學院,匯集醫學、自動化、微電子等多學科力量,專攻腦機接口科研與人纔培養。同濟醫院、協和醫院依托高校科研力量,形成了『技術研發—臨床應用—產業轉化』的完整鏈條,加速了實驗室成果向產業化應用的進程。

  『未來產業需要「技術敏感+人文關懷」的復合型人纔。』清華大學博士、香港浸會大學助理教授、計算與科學傳播青年學者陳安繁認為,這類人纔既要懂技術,更要理解社會需求與發展規律。新的技術革命和創新成果傳播速度和廣度要遠遠超過前幾次工業革命,未來產業的影響不局限於特定專業領域,更將重塑教育體系,深刻影響我們的工作生活方式。

  未來產業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他舉了個例子,借助腦機接口技術,一位行動不便的病人喝水只用意念就可能控制假肢活動,靠著大腦信號就能夠打字溝通。『更多的技術紅利會改變人們的生活。』

  數據顯示,我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從2012年的第34位昇至2025年的第10位,成為10多年來創新力提昇最快的經濟體之一。2024年我國PCT專利申請量達70160件,較美國、日本分別高出30%和45%;歐盟2025年創新指數顯示,中國得分較2020年提高31.6個百分點,提昇幅度顯著高於歐美。『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充分釋放創新潛能是未來中國發展的大邏輯和大趨勢』,這一觀點在業界已成為共識。可以想見,未來五年,中國高質量發展也必然會因為未來產業等新質生產力的持續賦能而實現新的跨越和蝶變。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