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圖:彭章霞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昇』列入『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並將『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作為戰略任務進行專章部署,為未來五年文化建設指明方向。
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提昇,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離不開強大的精神力量。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被冠以『中國』二字,在於其為中華文明所滋養,與中國實際相符合,最終為中國人民所選擇。千年文脈和現代經濟如何和諧共生?早已書寫在時代發展的蓬勃浪潮中: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
社會文明程度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24年底,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248個、群眾文化機構近4.4萬個、新型公共文化空間4萬多個,群眾享受文化服務有了更多的好去處;全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公共文化雲建設成效顯著,公共文化服務走上雲端、落到指尖;群眾文化生活豐富多彩,『村晚』活力四射,『村歌』唱響全國,『廣場舞』舞動城鄉……『十四五』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步履鏗鏘。
中國式現代化既要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也要精神財富極大豐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強。廣大人民群眾不僅是社會文明程度提高的主體力量,也是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的受益者。應當看到,越是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要清醒認識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越要重視精神的力量、思想的感召、價值的引領、文化的滋養,從而引導全體人民以堅定的信心、統一的意志戰勝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
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昇不是一個抽象目標,而是有著具體鮮活的指向,需要落實到實踐中。如今,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日益多樣化、個性化。從『提昇文化原創能力』『繁榮互聯網條件下新大眾文藝』『推進書香社會建設』,到『實施積極的文化經濟政策』『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引導規范網絡文學、網絡游戲、網絡視聽等健康發展』……聚焦新形勢新需要,『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一系列新舉措,繪制出文化發展的新圖景。
文化經濟的本質在於文化與經濟的融合發展,突出一個『人』字。各地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如何以文立心、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今夏爆火的『蘇超』給出了答案。從舉辦賽事到擦亮地域文化IP,再到凝聚城市精神,推廣城市旅游,『蘇超』堅持讓群眾唱主角。那些酣暢淋漓的比賽,既飽含競技精神,又帶來了情緒價值,滿足了人們個性化、多樣化的精神享受和文化需求。一個個『造詞熱梗』,一波波旅游流量,更是體現了全民的文化創造力。
環顧神州大地,從田間地頭的農民到穿過大街小巷的騎手,從夜經濟的參與者到直播帶貨的從業者,每一張面孔都詮釋著『人氣就是景氣』的道理。中國經濟最大的潛力蘊藏在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之中。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我們的文化必將綿延不絕,我們的創造更會生生不息。(中國經濟網評論員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