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光新聞客戶端消息(新聞聯播):省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提出,奮力推進農業振興,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時下,龍江大地處處湧動著實乾熱潮——從合作社金色糧山的豐收景象,到育種實驗室裡基因技術的突破創新,再到蝦苗繁育大棚的勃勃生機,全省乾部群眾正以奮進之姿,將全會精神轉化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在哈爾濱市雙城區的鏵鎰農機專業合作社聯社,社員們正在謀劃下個五年的發展。今年,鏵鎰聯社的收成格外好,現在,院子裡的糧食堆成了金色的小山。
為了讓社員的錢包年年鼓,聯社經理杜偉加緊帶著大伙兒敲定來年的發展思路。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今天,育種家胡喜平帶領團隊利用基因技術,加緊追溯1000個大豆品種的遺傳特性。這五年,團隊培育的多個大豆品種接連創造高產紀錄,其中龍墾3092已是全省推廣面積最大、產量最穩的王牌品種。
省委全會提出,當好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這讓胡喜平團隊感到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寒意漸濃,但方正縣馬傑家庭農場的蝦苗繁育大棚裡,卻煥發著勃勃生機。養殖池內,一個個小龍蝦卵正悄然孵化。
鄭春輝告訴記者,今年搞『蝦稻共作』,水稻增產不說,『蝦稻』每斤還能多賣1毛錢,僅這一項就多增收40萬。省委全會勾勒出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美好藍圖,馬傑家庭農場從中看到了機遇,大家決定利用好10棟擴建的蝦苗繁育大棚,擴大蝦稻共作面積,帶領更多的人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