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是家,山上是陵園,一條600多米長的山路能走多長時間?黑龍江省雞西市梨樹區孫立一家三代人共同給出了答案:73年。今天的《心願》,講述的就是一個關於守護與銘記的故事。
這裡是位於黑龍江省雞西市梨樹區的革命烈士陵園,在群山環繞的陵園內,無言靜立的墓碑讓人肅然起敬,157位志願軍烈士,就長眠在這片7000多平方米的陵園中。
60歲的孫立,家就在山腳下。每天,他都會踏上這條熟悉的山路,為烈士們清理落葉、擦拭墓碑,這一堅持,就是50多年。
第一次跟著父親孫延明來掃墓時,孫立只有8歲。父親去世後,孫立繼承遺志,也成了烈士陵園的守護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為烈士掃墓成了孫立生活的一部分。英名牆上157位烈士的名字,也深深刻在了他的心裡。
『這位叫張國維,他纔16歲。保家衛國上前線了,一去就沒回來。』
『這位叫楊功澤,他是梨樹第一個犧牲的烈士,你知道他是什麼戰役的?長津湖戰役。』
時光流轉,陵園在變。2022年,當地投入300餘萬元對陵園及周邊環境進行了改造昇級;2024年,陵園擴建項目獲批。但不變的是孫立的守護。無論寒暑他都會來到這裡,就像守護自己逝去的親人。
守護英烈
父親的心願兒子的承諾
孫立為什麼會成為烈士陵園的守護人?其實,從1952年的那個夏天開始,孫立的父親孫延明就開始給這裡所有的烈士掃墓。是父親的心願和托付,讓他接續扛下了這份73年的堅守。
孫家與烈士們的淵源,還得追溯到1951年。那時在梨樹區成立了志願軍後方醫院,大批志願軍傷員被送到這裡接受治療,孫立的父母負責轉運傷員,擔架不夠的時候,父親孫延明就背著傷員去醫院。那時,孫延明結識了一位受傷的志願軍戰士——李安民。
後來,李安民經常拄著拐來到孫延明家串門,講了很多關於抗美援朝的故事,從那時起,孫延明就與志願軍戰士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但沒多久,李安民因感染高燒不退,一天晚上,他最後一次來到了孫家,留下一枚軍功章。
李安民犧牲後,就埋葬在了梨樹區,這枚軍功章見證了戰火硝煙,也見證了軍民的魚水深情。從那時起,孫延明就經常到墓地掃墓。
2007年,孫立的父親去世前,鄭重地向兒子托付了自己的心願。從那天起,孫立從父親手裡接過了守墓的傳承。
現在,每年的清明節、『八一』建軍節等重要時間節點,許多中小學生都會來到革命烈士陵園,舉行悼念活動。孫立總會站在墓碑前,為孩子們講上這樣一段話。
梨樹區革命烈士陵園守護人孫立:永遠記住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沒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我說同學們,一定要感恩革命先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賡續紅色血脈,傳承英烈精神,讓革命薪火,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夙願終圓還勛章
一脈赤誠護忠魂
一枚承載情誼的軍功章,一段跨越70餘年的守護承諾。如今,孫立的女兒再扛接力棒,繼續守陵。孫家三代人的堅守,將英烈精神與軍民深情代代相傳。
孫家曾有兩件『寶物』,一件是當年孫立的父母在野戰醫院照顧傷員時,一位姓黃的志願軍戰士留給孫延明的一條軍用腰帶;另一件,就是烈士李安民的軍功章。孫延明一直希望能找到李安民烈士的後人,歸還這枚軍功章。近年來,雞西市退役軍人事務局也為烈士尋親做著各種努力。截至目前,雞西市已成功為58位烈士找到了親屬。
孫延明去世17年後,歸還李安民烈士軍功章的心意終於實現。2023年7月27日,在『為烈士尋親』抗美援朝烈士親屬集體祭掃活動中,孫立見到了從四川趕來祭掃的李安民烈士的侄孫女李琴。這枚軍功章終於如願送到了李安民烈士後人的手中;而這條軍用腰帶,就成了孫家的『傳家寶』。
如今,孫立的女兒又接過了父親守陵的重任,成了第三代守陵人。
孫立的女兒孫佳媛:我一直覺得我爸爸是一位特別普通、特別平凡的人,他守護烈士陵園這件事於我家來說就是一種習慣,因為他每天都在做、每年都在做。如今我長大了,突然覺得爸爸很偉大,他的這種默默堅守、默默奉獻深深感染了我。爸爸今年60歲了,將來我要把他做的這件事傳承下去,為英雄守護好這片淨土。